结核性胸膜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与营养支持)、抗结核治疗(遵循原则选药)、胸腔穿刺抽液治疗(控抽液量及防反应)、糖皮质激素应用(掌握指征及注意)和病情监测(观察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各方面需根据患者不同情况精细处理。
一、一般治疗
休息与营养支持:患者需充分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时,应给予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饮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满足身体在疾病状态下的代谢需求。对于儿童患者,要确保其营养摄入能够支持生长发育,因为结核性胸膜炎可能影响儿童的营养状况和生长进程;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消化功能可能减退等因素,需特别注意饮食的合理性和易消化性。
二、抗结核治疗
药物选择: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抗结核治疗原则。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例如,异烟肼对结核分枝杆菌有高度选择性,能抑制结核杆菌细胞壁的合成;利福平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对结核分枝杆菌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患者,药物的选择和剂量可能会有所调整,但都要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比如,儿童患者在使用抗结核药物时,要考虑其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过量等情况;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肝肾功能减退等问题,用药时需要更加谨慎地监测肝肾功能。
三、胸腔穿刺抽液治疗
目的:减轻胸腔积液对肺组织、心血管的压迫,缓解症状,如呼吸困难等;同时,通过抽取胸腔积液进行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判断病情的变化。
操作要点:一般首次抽液量不宜超过700ml,以后每次抽液量不宜超过1000ml。在操作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头晕、冷汗、心悸、面色苍白等“胸膜反应”,应立即停止抽液,并给予对症处理。对于儿童患者,胸腔穿刺时要更加轻柔、谨慎,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变化;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存在心肺功能相对较弱等情况,操作时也需格外小心,防止因抽液过快、过多导致心肺功能进一步受损。
四、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使用指征:对于全身毒性症状严重、大量胸腔积液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可适当应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其作用机制主要是减轻炎症反应和过敏反应,促进积液吸收,减少胸膜粘连。但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因为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如免疫力下降、骨质疏松等。对于儿童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需谨慎权衡利弊,因其对儿童生长发育可能产生一定影响;老年患者使用时要密切监测是否出现骨质疏松等相关并发症,并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五、病情监测
症状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的变化。例如,体温的变化可以反映结核感染的活动程度,若体温持续不降或反复升高,可能提示病情控制不佳或出现其他并发症;胸痛的性质和程度变化也能为病情评估提供依据。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症状观察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更难准确表达自身不适,需要医护人员更加细致地观察其精神状态、呼吸情况等;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症状可能不典型,需综合判断。
实验室检查:定期进行血常规、血沉、结核菌素试验、胸腔积液常规及生化检查等。血常规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变化可反映炎症情况;血沉加快常提示结核处于活动期;胸腔积液的检查可以明确积液的性质、结核杆菌等情况,有助于判断治疗效果和病情进展。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曾有肝病史的患者,要特别关注肝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因为抗结核药物可能会对肝脏造成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