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即足癣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会致皮肤出现红斑、水疱等,破损后溃烂,局部有渗液等表现,严重时可致全身感染等,非药物角度需局部清洁、保持干燥、避免刺激,儿童、糖尿病患者、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需及时正确处理以防病情恶化。
一、病因机制
脚气即足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足部皮肤引起的。皮肤癣菌在足部适宜的环境(温暖、潮湿)下生长繁殖,会引起炎症反应,导致皮肤出现红斑、水疱、脱屑等表现,当水疱破裂或搔抓等导致皮肤破损时,就容易出现溃烂。例如,红色毛癣菌等常见皮肤癣菌是引发足癣的主要病原体,它们会侵犯足部皮肤的角质层等部位,不断繁殖破坏皮肤组织。
二、临床表现及影响
局部表现:足部皮肤溃烂处可有渗液、脓性分泌物等,伴有明显的瘙痒感,部分患者可能因瘙痒剧烈而过度搔抓,进一步加重皮肤溃烂的程度。溃烂部位如果不及时处理,还可能引发疼痛,影响患者的行走等日常活动。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来说,表现可能无本质差异,但儿童由于皮肤更娇嫩,且可能不太注意足部卫生等,相对更容易发生足癣及溃烂情况;女性如果经常穿不透气的高跟鞋等,也会增加足部潮湿的环境,利于皮肤癣菌生长,增加足癣及溃烂的风险。
全身影响:一般足癣单纯皮肤溃烂时全身症状不明显,但如果溃烂严重,局部细菌感染扩散,可能引起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足部皮肤溃烂后更容易引发严重的感染并发症,因为糖尿病患者本身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抵抗力下降,且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等生长繁殖,溃烂处感染不易控制,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出现糖尿病足等严重后果。
三、处理原则(非药物角度)
局部清洁:使用温和的生理盐水等对溃烂部位进行清洗,清除渗液、分泌物等,保持局部清洁,减少细菌滋生。清洗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进一步损伤溃烂的皮肤。对于儿童,清洗时需更加小心,防止哭闹导致操作不便而加重损伤;糖尿病患者清洗时要注意控制水温,避免烫伤等。
保持干燥:清洗后可使用干净的纱布等轻轻吸干水分,然后让足部保持干燥,可以适当使用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溃烂部位,但要注意定期更换敷料,保持局部干燥环境,不利于皮肤癣菌及细菌生长。
避免刺激:让患者避免搔抓溃烂部位,穿宽松、透气的鞋袜,减少对溃烂皮肤的摩擦和刺激。儿童要注意避免其用手搔抓,可适当给儿童修剪指甲等;糖尿病患者要选择合适的鞋袜,防止足部受压等。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足部皮肤溃烂时,家长要特别注意保持足部清洁卫生,选择儿童专用的温和清洁用品,鞋袜要经常更换、清洗,保持干燥。因为儿童皮肤薄嫩,在处理溃烂部位时更要轻柔,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或处理方式。同时,要关注儿童的活动情况,避免其因足部不适而过度活动加重溃烂。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出现脚气导致皮肤溃烂时,除了常规的局部清洁干燥等处理外,更要严格控制血糖,积极监测血糖变化。要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评估溃烂部位的感染情况等,因为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烂感染可能迅速加重,需要规范的治疗和密切的病情观察,以防止出现严重的不良后果,如足部组织坏死、截肢等。
老年人:老年人新陈代谢相对缓慢,皮肤修复能力较弱,对于脚气导致的皮肤溃烂要更加重视局部护理。要注意保持足部血液循环,可适当抬高患肢等。同时,老年人如果有其他基础疾病,在处理溃烂时要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避免因处理不当引发其他并发症。
总之,脚气导致皮肤溃烂需要及时正确处理,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促进溃烂部位的愈合,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