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原因。生理性包括体质性低血压(体质弱、女性常见,与遗传和体质弱有关,年轻女性因发育阶段调节功能未完善致血压低,多无症状)和体位性低血压(人体突然改变体位时因血液淤积等致血压短暂下降,老年人因血管弹性等下降、年轻人长时间蹲坐后突然站起易出现)。病理性包括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致心肌收缩力弱、心输出量降;严重心律失常影响心脏节律与泵血功能致低血压)、内分泌代谢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致代谢率低、血管张力下降;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致水盐代谢等异常致低血压)、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晚期长期消耗;严重营养不良致血容量减少、胶体渗透压降低致血压下降)、其他(感染性休克因细菌毒素等致血管扩张等;大量失血致血容量急剧减少致血压下降),低血压人群尤其是有不适症状者应及时就医,不同人群要采取相应措施。
体位性低血压:当人体从卧位、坐位或蹲位突然站起时,由于重力作用,血液淤积在下肢,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不足,从而引起血压短暂下降。这种情况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因为老年人的血管弹性下降,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也有所减退;年轻人长时间蹲坐后突然站起也可能出现,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可自行恢复。
病理性低血压原因
心血管疾病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会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降低,从而引起血压下降。例如,大面积心肌梗死时,心脏泵血功能严重受损,血压会明显降低,同时可能伴有胸痛等典型症状。
严重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重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会影响心脏正常节律与泵血功能;心室颤动时心脏无法有效射血,血压迅速下降至测不出;重度房室传导阻滞会使心室率过慢,心输出量减少,导致低血压状态,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更易出现。
内分泌代谢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素分泌不足会使机体代谢率降低;患者可能出现乏力、怕冷、心率减慢等表现,同时由于代谢减慢导致血管张力下降,血压偏低,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老年女性相对多见。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水盐代谢与血管张力;患者会出现乏力;低血压、皮肤色素沉着等症状;任何年龄均可发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能是诱因。
慢性消耗性疾病
恶性肿瘤;肿瘤晚期患者由于长期慢性消耗,身体状况差,可能出现低血压。例如肺癌晚期患者,机体处于恶病质状态,营养状况极差,同时肿瘤可能影响机体正常代谢与循环功能,导致血压降低;各年龄段肿瘤患者均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与肿瘤类型、分期等相关。
严重营养不良:长期摄入不足、消化吸收不良等导致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缺乏,使血容量减少,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降低,进而引起血压下降。多见于长期节食减肥者、患有消化系统疾病导致吸收障碍的人群以及老年人食欲减退时;不同年龄均可发生,营养不良会影响身体多个系统功能,进而影响血压。
其他
感染性休克:严重感染时,细菌毒素等作用使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导致低血压。例如重症肺炎引起的感染性休克,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老年人因机体抵抗力弱更易出现严重感染导致休克进而引发低血压。
大量失血:外伤、消化道大出血等引起的大量失血会使血容量急剧减少,血压明显下降。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取决于失血的原因与速度;例如外伤导致的动脉出血,如果不能及时止血,短时间内就会出现严重低血压甚至休克。
对于低血压人群,尤其是出现头晕、黑矇等不适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处理。同时,不同人群要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如老年人要避免快速体位变化,体质虚弱者要加强营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