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与汗疱疹在病因、临床表现、好发人群及部位、诊断方面存在不同。湿疹病因复杂,是多种内外因素致迟发型变态反应,临床表现分急性、亚急性、慢性,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体表任何部位可发,需与接触性皮炎等鉴别;汗疱疹是皮肤湿疹样超敏反应,精神因素等为诱因,好发于青少年手掌等部位,春末夏初发病,易复发,需与水疱型手癣鉴别。
一、病因方面
湿疹:病因较为复杂,是由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内部因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等精神改变,以及感染病灶、新陈代谢障碍和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外部因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均可影响湿疹的发生。外界刺激如日光、寒冷、干燥、炎热、热水烫洗以及各种动物皮毛、植物、化妆品、肥皂、人造纤维等也可诱发。湿疹是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
汗疱疹:目前认为是一种发生在皮肤的湿疹样超敏反应。精神因素如紧张、焦虑可能是重要的诱发因素;手足多汗、接触镍、铬等金属过敏及个人体质等也与汗疱疹的发生有关,常在春夏之交和秋冬换季时复发或加重,部分患者有家族史。
二、临床表现方面
湿疹:
急性湿疹:好发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严重时可弥漫全身,常对称分布。皮损初为多数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基底潮红,逐渐融合成片,由于搔抓,丘疹、丘疱疹或水疱顶端抓破后呈明显的点状渗出及小糜烂面,边缘不清。如继发感染,炎症更明显,可形成脓疱、脓痂、毛囊炎、疖等。自觉剧烈瘙痒。
亚急性湿疹: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皮损以小丘疹、结痂和鳞屑为主,仅见少量丘疱疹及糜烂。仍有剧烈瘙痒。
慢性湿疹:常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转变而来;也可开始即为慢性湿疹。表现为患处皮肤增厚、浸润,棕红色或色素沉着,表面粗糙,覆鳞屑,或因抓破而结痂。自觉瘙痒剧烈。常见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肛门等处,病程不定,易复发,经久不愈。不同部位的湿疹,其皮损表现也有一定差异,如耳部湿疹常对称,表现为红斑、渗液、结痂及皲裂,有时带脂溢性;乳房湿疹多见于哺乳期女性,乳头、乳晕及其周围可见红斑、糜烂、渗液及结痂,可伴皲裂,自觉瘙痒剧烈,且在哺乳时疼痛;外阴、肛门湿疹常因搔抓、热水肥皂烫洗而呈红肿、渗出、结痂及肥厚,瘙痒剧烈。
汗疱疹:主要发生于手掌、手指侧面、指端皮肤,少见于手背、足底,常对称发生。损害为深在性小水疱,粟粒至米粒大小,略高出皮肤表面,常无红晕。水疱内含澄清浆液,一般不自行破裂,干涸后形成脱皮,露出红色新生上皮,薄而嫩,此时常感疼痛。周围皮肤正常。水疱可融合成较大的疱壁,继发感染时可出现脓疱。自觉不同程度的瘙痒和烧灼感,多在春末夏初开始发病,夏季加重,入冬可自愈,易复发。
三、好发人群及部位方面
湿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
汗疱疹:多见于青少年,女性略多于男性,好发于手掌、手指侧面、指端,少见于足底。
四、诊断方面
湿疹:主要根据病史、皮疹形态及病程等进行诊断,需要与接触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特应性皮炎等疾病相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刺激物或致敏物的病史,皮损一般限于接触部位,边界清楚,去除病因后较快痊愈;神经性皮炎常有苔藓样变,无多形性皮疹,无渗出倾向;特应性皮炎常有家族过敏史,伴发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皮损好发于屈侧,皮肤干燥、粗糙,伴剧烈瘙痒。
汗疱疹: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发生于手掌、手指侧面、指端的深在性小水疱,春末夏初发病,反复发作等特点不难诊断,需与水疱型手癣相鉴别,水疱型手癣常单侧发病,真菌镜检或培养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