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内原位癌是乳腺癌非浸润性癌,多见于40-50岁女性且有年轻化趋势,与年龄、基因、激素等因素相关,多数无症状,靠影像学和病理学诊断,手术有区段切除等,低危可随访,年轻和老年女性治疗需各有考量。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多见于40-50岁的女性,但近年来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年轻女性也可能罹患,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年轻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基因易感性等因素有关。
基因因素:一些基因的突变与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发生相关,例如BRCA1和BRCA2基因的突变会增加患乳腺导管内原位癌以及其他乳腺癌亚型的风险。有家族中BRCA1/2基因突变携带者,其患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风险显著高于无家族突变史的人群。
激素因素:长期高水平的雌激素暴露会增加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发病风险。例如,初潮过早(<12岁)、绝经较晚(>55岁)、未生育或初次生育年龄较晚(>30岁)的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作用时间较长,患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风险相对较高。
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多数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常因乳腺超声、钼靶等检查偶然发现乳腺内的异常病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乳头溢液,溢液可为血性、浆液性等,但乳头溢液症状在乳腺导管内原位癌中相对不特异,其他乳腺疾病也可能出现。
体征表现:乳腺触诊时可能触及边界不清或可触及质地较硬的小结节,但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肿块往往较小,有时通过触诊较难发现,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来发现病灶。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乳腺钼靶X线检查:可发现乳腺导管内的钙化灶,乳腺导管内原位癌常表现为沿导管分布的细沙粒样钙化,这些钙化灶的分布、形态等特征对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例如,钙化灶呈簇状分布、形态不规则等情况高度提示乳腺导管内原位癌可能。
乳腺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乳腺导管内的病变情况,可发现导管扩张、导管内实性结节等表现,有助于初步判断病变的位置、大小等,但对于钙化的显示不如钼靶。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能够更全面地评估乳腺病变的范围,尤其是对于多中心性病变的诊断有优势。
病理学检查:是诊断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金标准。通过空心针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显微镜下可见癌细胞局限于导管内,未突破基底膜,癌细胞的形态、排列等具有一定特征,如癌细胞呈实性、筛状、乳头状等生长方式。
治疗相关
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式有乳腺区段切除术等,通过切除病变所在的乳腺区段,达到去除病灶的目的。对于一些合适的患者,也可以考虑乳房全切术,但相对区段切除术应用较少。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彻底清除病灶,降低疾病进展为浸润性乳腺癌的风险。
随访观察:对于一些低危的乳腺导管内原位癌患者,在充分评估后可以考虑密切随访观察。低危因素包括年龄较轻、病灶较小、病理分级较低等情况。随访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乳腺影像学检查(如钼靶、超声等)以及临床触诊,监测病变是否有进展。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年轻女性:年轻女性患乳腺导管内原位癌时,需要更加关注生育计划等问题。因为妊娠、哺乳等生理过程可能会对乳腺产生影响,在治疗决策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生育意愿、疾病分期等因素。例如,对于有生育意愿的年轻患者,在手术方式选择上可能会更倾向于保留乳房的手术方式,但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确保肿瘤能够完整切除。
老年女性:老年女性身体机能相对下降,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手术耐受性等问题。手术前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基础状况,以确保能够耐受手术。术后康复也需要更加精心的护理,关注伤口愈合情况以及是否出现术后并发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