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绝对卧床休息、监测指标)、解除疼痛(用吗啡等)、再灌注治疗(PCI或溶栓)、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其他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类药物等)、并发症处理(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及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循序渐进锻炼)。
一、一般治疗
1.休息: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1-3天,保持环境安静,减少探视,避免不良刺激,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休息更为重要,因为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活动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心脏负荷。
2.监测:持续监测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变化,如胸痛的程度、持续时间等,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血糖的监测也很关键,因为血糖波动可能影响心肌梗死的预后。
二、解除疼痛
1.药物选择:常用吗啡等药物来缓解疼痛。吗啡可以通过扩张血管,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同时起到镇静作用,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但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其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需密切观察呼吸频率等指标。
三、再灌注治疗
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适用情况:在发病12小时内(若有严重心力衰竭等情况可适当延长时间),对于适合的患者应尽早行PCI。它可以直接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心肌再灌注。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PCI的操作需要根据其身体状况进行调整,比如老年患者血管条件可能较差,操作时需更加精细。
原理:通过导管将球囊送到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部位,扩张球囊使血管重新开通,必要时放置支架支撑血管,恢复心肌血流。
2.溶栓治疗
适用情况:如果不具备PCI条件且在发病12小时内,可考虑溶栓治疗。常用药物有尿激酶等。但溶栓治疗有一定的出血风险,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如合并严重肝病的患者)要谨慎使用。年龄较大的患者在溶栓时也需密切关注出血等并发症。
四、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
1.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是常用药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氯吡格雷等药物也可根据情况使用。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加重胃肠道负担,需同时采取保护胃黏膜等措施。
2.抗凝治疗:常用肝素等药物。抗凝治疗可以防止血栓扩展,对于合并心房颤动等情况的患者可能更需要抗凝治疗,但要注意监测凝血功能,避免出血并发症。
五、其他药物治疗
1.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可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预后。但对于心率较慢(如心率<60次/分)或有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要慎用。老年患者使用时需密切监测心率和血压。
2.ACEI或ARB类药物:如卡托普利等,可改善心室重构,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但对于双侧肾动脉狭窄、严重肾功能不全(肌酐>265μmol/L)的患者禁用。有糖尿病的患者使用时要注意对血糖的影响。
六、并发症的处理
1.心力衰竭:根据病情使用利尿剂等药物减轻心脏负荷。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利尿剂使用后的电解质紊乱等问题,需定期监测血钾等电解质指标。
2.心律失常:对于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可使用利多卡因等药物;对于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可考虑安装临时起搏器。不同年龄患者的心律失常处理需考虑其基础健康状况,比如儿童患者心律失常的原因和成人不同,处理方式也有差异,但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在儿童中相对少见,主要还是针对成人情况。
七、康复治疗
病情稳定后,可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逐步进行康复锻炼。康复锻炼要循序渐进,从低强度开始,如散步等,逐渐增加活动量。对于老年患者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康复锻炼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劳累加重心脏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