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致的先天畸形,是儿童最常见心脏病,发病与遗传、环境因素有关,常见类型有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有手术和介入治疗,不同时期患儿有不同影响及注意事项,如新生儿婴儿期需密切观察、儿童期要加强护理等。
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部分患儿存在染色体异常等遗传物质改变相关情况,若家族中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子代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环境因素
母体因素:母亲在妊娠早期(尤其是妊娠前3个月)患病毒感染,如风疹病毒、流感病毒等感染,可能影响胎儿心脏发育;孕妇接触放射性物质、服用某些致畸药物(如抗肿瘤药物等)也会增加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孕妇患有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血糖控制不佳时,也可能导致胎儿心脏发育异常。
其他:胎儿在子宫内的生长环境等也可能对心脏发育产生影响。
常见类型及特点
房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类型,分为原发孔型和继发孔型等。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较多见,儿童时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出现活动后气促、易患呼吸道感染等表现,缺损较大时可影响心脏功能。
室间隔缺损:室间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育不全,形成异常交通,在心室水平产生左向右分流。小型室间隔缺损可能无症状,中型或大型室间隔缺损患儿生长发育可能落后于同龄儿,活动后易疲劳、气促,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等。
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在出生后应逐渐闭合,若持续开放,主动脉内血液会分流至肺动脉,导致肺动脉高压等问题。患儿可能有呼吸急促、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胸骨左缘上方可闻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
法洛四联症:是一种常见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包括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四种畸形。患儿出生后即可出现口唇、甲床发绀,活动耐力差,喜蹲踞等表现,蹲踞可增加体循环阻力,减少右向左分流,缓解缺氧症状。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听诊可发现心脏杂音等异常体征,如室间隔缺损可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闻及响亮粗糙的全收缩期杂音。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无创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心脏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明确缺损的部位、大小等情况。
X线检查:可了解心脏大小、肺血管纹理等情况,如法洛四联症患儿X线检查可能显示心影呈“靴形”。
心电图:可帮助判断心脏电活动情况,部分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能出现心电图异常,如室间隔缺损患儿可能有左心室或双心室肥厚等表现。
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对于多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可通过介入封堵或外科手术修补等方式治疗;法洛四联症需通过外科根治手术纠正心脏畸形。
介入治疗:部分适合的患儿可采用介入封堵的方法治疗,如动脉导管未闭、某些类型的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等,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新生儿及婴儿期:病情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可能出现喂养困难、呼吸急促、发绀等明显症状,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时就医,根据病情尽早决定治疗方案。家长要注意保持婴儿的呼吸道通畅,避免过度哭闹,减少心脏负担。
儿童期: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儿童期生长发育可能受影响,需注意加强营养,保证充足休息,预防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定期复查心脏情况,评估心脏功能和畸形恢复情况,按照医生建议适时进行治疗或复查。
特殊人群护理:对于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要注意避免患儿剧烈哭闹、情绪激动等,防止缺氧发作。在护理过程中要注重心理关怀,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