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是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分生理性和病理性,贫血是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综合征,有多种原因,二者有联系(部分贫血可致低血压但不互因)和区别(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不同),儿童、孕妇、老年人的低血压和贫血各有特点,均需重视并及时就医、合理应对。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综合征。在我国,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血红蛋白<110g/L,孕妇血红蛋白<100g/L即为贫血。贫血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红细胞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和造血微环境损伤,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全血细胞减少,其中就包含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如溶血性贫血,可由遗传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等多种原因导致红细胞过度破坏)、失血(如外伤大出血、消化道慢性失血等)。
低血压与贫血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部分情况下,贫血可能会导致低血压。当人体发生贫血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为了保证重要脏器的供血,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会使外周血管扩张,阻力降低,从而导致血压下降。例如,重度贫血患者可能会出现低血压的表现。但并不是所有的低血压都是由贫血引起的,也不是所有的贫血都会伴有低血压。
区别
发病机制不同:低血压主要是动脉血压降低,涉及血管舒缩功能、血容量等多种因素;贫血主要是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
临床表现不同:低血压的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视力模糊、心悸等,严重时可出现晕厥、休克等;贫血的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活动后气短等,不同病因导致的贫血可能还有其特定的伴随症状,如溶血性贫血可能伴有黄疸,缺铁性贫血可能伴有异食癖等。
诊断方法不同:低血压的诊断主要依靠血压测量;贫血的诊断主要依靠血常规检查,通过检测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指标来明确是否存在贫血以及贫血的严重程度等。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低血压相对少见,若儿童出现低血压,需要考虑是否有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导致心输出量减少,从而引起血压降低;对于儿童贫血,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贫血原因有所不同,婴儿期常见营养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与婴儿生长发育快,铁摄入不足等有关),学龄儿童可能与寄生虫感染(如蛔虫感染导致慢性失血引起贫血)等有关。儿童低血压或贫血都需要及时就医,儿童贫血时要注意合理添加辅食,保证营养均衡,对于可能存在的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要早期诊断和治疗。
孕妇:孕妇容易出现生理性贫血,这是由于孕期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导致血红蛋白浓度相对降低,但一般为轻度贫血。而孕妇低血压可能与孕期内分泌变化、子宫增大压迫血管等因素有关。孕妇出现低血压或贫血都需要密切关注,贫血严重时可能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低血压严重时可能会导致胎盘供血不足,影响胎儿健康。孕妇要注意定期产检,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预防贫血,同时要注意监测血压,避免长时间站立等可能导致低血压加重的行为。
老年人:老年人低血压可能与动脉硬化、心功能减退等有关,例如老年人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容易出现低血压;老年人贫血常见原因有造血功能减退(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见于老年人,导致骨髓造血功能异常)、慢性疾病(如慢性肾功能不全,可影响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导致肾性贫血)等。老年人无论是低血压还是贫血,都需要谨慎对待,因为可能会增加跌倒、心脑血管事件等风险,要及时就医,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治疗,在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铁等营养物质的食物摄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