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病程小于6周,诱因多与食物、药物等相关,表现为突发风团等,治疗需去诱因、用抗组胺药等;慢性病程≥6周且每周发作至少2次,与自身免疫等相关,风团反复发作,全身症状轻,治疗需寻病因、调整抗组胺药等,自身免疫相关者可能用免疫抑制剂。
一、病程时长
1.急性荨麻疹:病程小于6周。多起病较急,患者常突然自觉皮肤瘙痒,很快于瘙痒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风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可孤立分布或扩大融合成片,风团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即可消退,一般不超过24小时,但新风团可此起彼伏,不断发生。
2.慢性荨麻疹:病程大于等于6周,且每周发作至少2次。病情时轻时重,风团反复发作,可达数月或数年之久,全身症状一般较轻,风团时多时少,反复发生,可持续数月或数年不愈。
二、病因方面
1.急性荨麻疹:
年龄: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常见诱因多与食物(如鱼虾、蟹贝、蛋类、牛奶等)、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剂、各种疫苗、呋喃唑酮、磺胺等)、感染(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吸入物(如花粉、动物皮屑、粉尘、真菌孢子等)、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有关。儿童急性荨麻疹可能与感染相关性更强,比如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等常常是诱因。
性别:无明显性别差异,各年龄段、各性别均可因上述常见诱因发病。
生活方式:短期内接触大量过敏原、机体免疫力短期内下降等生活方式相关因素易引发急性荨麻疹,比如近期外出旅游接触新的花粉等过敏原、熬夜导致免疫力短暂降低等。
病史:既往无慢性荨麻疹病史,突然因上述诱因引发症状。
2.慢性荨麻疹:
年龄:各年龄段均有发病可能,但可能与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中年人群相对更易受自身免疫功能变化等影响而患慢性荨麻疹。
性别:无明显性别差异,但自身免疫相关的慢性荨麻疹可能在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的人群中无明显性别倾向。
生活方式: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内分泌紊乱、自身免疫功能异常等生活方式及身体机能改变相关因素可能参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比如长期从事高强度工作导致精神长期紧张、更年期女性内分泌变化等。
病史:有迁延不愈超过6周的荨麻疹病史,且病情反复。
三、临床表现
1.急性荨麻疹:
皮肤表现为突发的风团,可伴有血管性水肿,严重时可出现呼吸道黏膜水肿导致呼吸困难,甚至过敏性休克等严重情况。一般全身症状相对较急重,如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多是由感染等因素引起。
儿童急性荨麻疹若出现呼吸道症状需高度重视,因为儿童气道较狭窄,呼吸困难可能进展迅速。
2.慢性荨麻疹:
风团反复发作,全身症状相对较轻,一般无明显发热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病情迁延不愈,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长期患病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焦虑等心理问题。
对于女性慢性荨麻疹患者,若与内分泌因素相关,在月经前后病情可能有变化。
四、治疗原则
1.急性荨麻疹:
首先要去除诱因,如明确是食物过敏引起,避免再次食用该食物;如为感染引起,积极控制感染。
药物治疗以抗组胺药物为主,病情严重伴有休克、喉头水肿及呼吸困难者,应立即抢救,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等。
儿童急性荨麻疹使用抗组胺药物时需根据年龄和体重合理选择药物剂型等,但要避免不恰当用药。
2.慢性荨麻疹:
寻找病因较为困难,需要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检查以尽量明确可能的诱因。
抗组胺药物治疗是主要手段,但常需要调整药物剂量及种类,部分患者需要联合用药,如H1受体拮抗剂与H2受体拮抗剂联合使用等。
对于自身免疫性相关的慢性荨麻疹,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治疗,但需谨慎评估风险效益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