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有飞沫和接触传播途径,发病机制是病毒复制入血扩散致组织炎症,临床表现有腮腺肿大、全身症状及并发症,可依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可通过接种疫苗、隔离患者、切断传播途径预防。
一、病原体特征
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该病毒属于副黏液病毒科,呈球形,有包膜,核心为单股负链RNA。其具有一定的抗原性,可分为不同的基因型等。
二、传播途径
1.飞沫传播:腮腺炎病毒主要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等产生的飞沫进行传播,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学校、幼儿园等容易造成传播。对于儿童等人群,由于其免疫力相对较低,且活动较为集中,更容易因飞沫传播而感染该病毒。
2.接触传播:接触被腮腺炎病毒污染的物品后,再接触自己的口鼻等黏膜部位也可能导致感染。例如,共用玩具、餐具等物品时,如果上面沾染了病毒,就有可能造成传播。
三、发病机制
病毒侵入人体后,首先在局部黏膜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结中复制,然后进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进而扩散至腮腺和其他器官,如胰腺、睾丸或卵巢、中枢神经系统等。病毒在这些组织中进一步增殖,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腮腺等组织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对于儿童来说,其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在感染病毒后,免疫反应的启动和调节相对成人可能存在差异,从而影响发病的严重程度等情况。
四、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腮腺肿大:通常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边缘不清,表面发热但多不红,有疼痛和触痛,一般一侧腮腺肿大后2-4天累及对侧,也有仅一侧肿大的情况。儿童患者中,这种腮腺肿大的表现较为常见,且由于儿童可能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其面部及腮腺区域的异常情况。
全身症状:发病初期可出现发热,体温一般在38-40℃左右,同时伴有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不同年龄的儿童发热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一般年龄较小的儿童发热相对更明显一些。
2.并发症:
胰腺炎:多见于成人患者,但儿童也有发生的可能,表现为上腹疼痛、压痛、呕吐等症状。
睾丸炎或卵巢炎:青春期后患者患病可能出现,男性患者可出现睾丸肿胀、疼痛,女性患者可出现卵巢疼痛等症状。对于儿童中的青春期前患者,虽然发病率相对较低,但也需关注相关情况。
脑膜脑炎:可出现头痛、呕吐、嗜睡、惊厥等症状,儿童是该并发症的高发人群,需要密切监测神经系统症状,及时发现和处理。
五、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根据患者出现的腮腺肿大、发热等典型临床表现,初步怀疑为流行性腮腺炎。但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腮腺肿大相鉴别,如化脓性腮腺炎、其他病毒性腮腺炎等。
2.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检测血清中腮腺炎病毒特异性IgM抗体,若阳性可确诊为近期感染。对于儿童等患者,通过血清学检查可以辅助明确诊断。
病毒分离:从患者的唾液、血液、脑脊液等标本中分离出腮腺炎病毒可确诊,但病毒分离操作相对复杂,一般在科研等特殊情况下开展。
六、预防措施
1.接种疫苗: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MMR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最有效的措施。儿童应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及时接种疫苗,一般在1岁半左右接种第一剂,4-6岁接种第二剂等。通过接种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有效预防腮腺炎病毒感染。
2.隔离患者:一旦发现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应立即进行隔离,隔离期一般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为止。这样可以避免病毒进一步传播给其他易感人群,尤其是在学校、幼儿园等儿童集中的场所,做好患者的隔离工作至关重要。
3.切断传播途径: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勤洗手,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等。对于儿童的生活环境,要经常进行清洁和消毒,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