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疳积可通过手指观察指纹等有异常表现,成因与饮食(婴幼儿喂养不当、较大儿童不良饮食习惯)和疾病(既往消化系统疾病)有关,诊断需中医综合望闻问切、西医体格及实验室检查,要与相关疾病鉴别,预防要从年龄和生活方式入手,非药物干预包括饮食调整和小儿推拿(需专业人员操作)。
疳积的成因及相关影响因素
饮食因素
年龄方面:婴幼儿时期如果喂养不当,如过早添加辅食不符合小儿消化功能发育水平,或者长期喂养不足,都容易导致疳积。因为婴幼儿脾胃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消化能力较弱,若饮食安排不合理,就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例如,过早给婴儿喂食难以消化的固体食物,会加重脾胃负担,影响营养的正常吸收,从而引发疳积。
生活方式方面:较大儿童如果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挑食、偏食,长期摄入营养不均衡的食物,也会损伤脾胃。比如长期只爱吃零食,而对主食、蔬菜水果等摄入不足,会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不足,进而形成疳积。
疾病因素
病史方面:如果小孩既往有消化系统疾病,如反复的腹泻、呕吐等,会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长期的消化系统疾病会使脾胃受损,导致脾胃虚弱,运化无力,食物不能正常消化吸收,时间久了就容易发展为疳积。例如,患有慢性肠炎的患儿,由于肠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营养吸收障碍,容易出现疳积的表现。
科学的诊断与鉴别方法
诊断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疳积需要综合望、闻、问、切。除了观察手指等体表表现外,还会通过望诊观察患儿的面色、形体、毛发等;闻诊听取患儿的声音、呼吸等;问诊了解患儿的饮食、二便等情况;切诊则包括切脉等。例如,通过切脉可以了解患儿脾胃的气血运行情况等。
西医诊断:西医会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体格检查会关注患儿的生长发育指标,如体重、身高是否低于正常标准等。实验室检查可能会包括血常规、微量元素测定等,以了解患儿是否存在贫血、微量元素缺乏等情况,因为这些也可能与疳积的发生相关。
鉴别
要与其他类似表现的疾病鉴别,比如与脾胃虚弱但未达到疳积程度的情况鉴别。疳积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脾胃病变,有明显的形体消瘦等典型表现,而单纯脾胃虚弱可能没有那么严重的形体改变等。还需要与其他消耗性疾病鉴别,如结核等,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相关的特殊检查(如结核菌素试验、影像学检查等)来进行区分。
预防与非药物干预措施
预防
年龄方面:对于婴儿期的宝宝,提倡母乳喂养,因为母乳容易消化吸收,营养丰富。如果是人工喂养,要选择适合宝宝年龄段的配方奶,并按照正确的冲调方法进行喂养。随着宝宝月龄增加,合理添加辅食,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对于较大儿童,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减少零食摄入。
生活方式方面:保证小孩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比如每天保证婴幼儿12-15小时的睡眠时间,较大儿童也要有8-10小时的睡眠时间,适当的户外活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气血流通,有助于脾胃功能的正常发挥。
非药物干预
饮食调整:对于疳积患儿,要调整饮食结构。给予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粥等,这些食物易于脾胃消化吸收。同时,可以适当增加具有健脾益胃作用的食物,如红枣、南瓜等。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要注意喂食的方式,少量多次喂养。
推拿按摩:可以通过小儿推拿的方法来调理脾胃。例如,揉板门穴,板门穴位于小儿手掌大鱼际平面,揉板门穴可以起到健脾和胃、消食化滞的作用;还有摩腹,以小儿腹部为中心,用手掌轻轻摩动,顺时针摩腹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但小儿推拿需要由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操作,家长不要自行盲目操作,以免操作不当对小孩造成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