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控登革热,需从监测与预警、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四方面着手。建立疫情和媒介伊蚊监测系统;隔离治疗患者、管理密切接触者;环境整治、防蚊灭蚊;开展健康教育、适宜人群接种疫苗。
一、监测与预警
1.建立疫情监测系统:通过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建立登革热病例监测网络,及时发现输入病例和本地感染病例,对病例的分布、发病趋势等进行实时监测。例如,利用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医护人员发现疑似登革热病例后及时上报,公共卫生部门可快速掌握疫情动态。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更易感染登革热,需重点关注儿童病例的监测;而老年人可能合并基础疾病,其感染登革热后的病情变化需密切监测。
2.媒介伊蚊监测:定期对蚊虫滋生地进行调查,监测伊蚊密度。伊蚊主要在积水容器中产卵繁殖,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活动区域可能有不同的蚊虫滋生情况,如居住在老旧小区、卫生条件较差区域的人群,其周围伊蚊密度可能较高。通过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等指标来评估伊蚊传播风险,布雷图指数是指平均每百户居民家中有伊蚊幼虫或蛹的容器数,容器指数是指有伊蚊幼虫或蛹的容器数占调查容器数的比例,这些指标能帮助判断蚊虫密度与登革热传播的关联。
二、控制传染源
1.隔离治疗患者:对确诊的登革热患者进行隔离治疗,一般隔离至病程第5天,因为在病程5天内患者血液中病毒载量较高,容易传播给蚊媒。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自我防护和病情表达能力较弱,需在隔离病房有专人护理,创造舒适的隔离环境,避免交叉感染;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其基础疾病的监测和护理,维持身体的基本功能。
2.加强病例管理:追踪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至少7天,观察是否出现发热等登革热相关症状。不同年龄的密切接触者观察措施略有不同,儿童密切接触者需更频繁地监测体温等生命体征,因为儿童感染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老年密切接触者要关注其基础疾病状态变化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三、切断传播途径
1.环境整治: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理室内外积水容器,翻盆倒罐,堵塞树洞等可能积水的场所,减少伊蚊滋生地。不同生活环境的人群面临不同的环境整治重点,城市居民需注意家庭和小区公共区域的积水清理,农村居民要关注牲畜棚舍、农田周边等区域的积水情况。对于儿童活动区域,如幼儿园等地,要特别注意清理儿童玩具积水、沙池积水等,为儿童创造安全的环境;老年人居住的社区和家庭也需重视环境整治,避免蚊虫滋生。
2.防蚊灭蚊:使用蚊账、蚊香、驱蚊剂等防蚊用品。在选择驱蚊剂时,要注意儿童和老年人的使用安全,儿童应选择含避蚊胺浓度较低的产品,且避免涂抹在伤口、眼睛等部位;老年人皮肤较为敏感,可选择天然植物成分的驱蚊剂。同时,在登革热疫情高发地区,可进行室内外的药物喷洒灭蚊,如使用拟除虫菊酯类等杀虫剂,但要注意喷洒时避免人员尤其是儿童、老年人直接接触,喷洒后及时通风换气。
四、保护易感人群
1.健康教育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登革热的传播途径、症状及预防措施等知识。针对不同年龄、文化程度人群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于儿童可通过卡通动画、简单易懂的绘本等形式进行健康教育,让儿童了解避免被蚊虫叮咬的方法;对于老年人可通过社区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提高其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2.疫苗接种:目前已有登革热疫苗可供使用,对于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尤其是生活在登革热高流行地区、易暴露于蚊虫叮咬的人群,可考虑接种疫苗。但疫苗接种有一定的适应人群和禁忌证,如儿童接种需根据年龄等情况判断是否适合接种,老年人若有基础疾病需评估接种后的风险收益比等,在接种前需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