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低血压一般指收缩压低于90mmHg和(或)舒张压低于60mmHg,分生理性(如体质弱女性无不适)和病理性(继发于疾病或体位性等);儿童低血压因年龄而异,也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判断需综合多因素,出现低血压应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并处理。
一、成人低血压标准
一般来说,成年人收缩压(俗称高压)低于90mmHg和(或)舒张压(俗称低压)低于60mmHg时,可认为是低血压。但也有特殊情况,比如一些长期体质性低血压的人,收缩压一直维持在90-100mmHg左右,舒张压维持在60-70mmHg左右,没有明显不适症状,这种情况可能不属于病理性低血压。
(一)生理性低血压
部分健康人群,尤其是体质较弱的女性,血压虽处于上述低值范围,但身体没有任何不适,各项器官功能正常,通过体检等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这种生理性低血压通常与遗传、体质等因素有关,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需要定期监测血压变化。
(二)病理性低血压
1.继发于其他疾病的低血压
如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创伤、感染、过敏等原因引起的低血压,这是因为这些疾病导致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或者血管扩张、心功能急剧下降等,从而出现血压降低。患者除了血压低,还会有原发疾病的相应表现,比如大出血患者会有失血的表现,如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需要针对原发疾病进行紧急治疗,以纠正低血压状态。
某些内分泌疾病也可导致低血压,像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影响水盐代谢和心血管功能,可出现低血压,同时还可能伴有皮肤色素沉着、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
2.体位性低血压
表现为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收缩压下降超过20mmHg,同时伴有头晕、视力模糊、乏力等症状。这是因为人体体位改变时,血液重新分布,而自主神经调节功能障碍,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老年人由于血管顺应性下降、自主神经功能衰退等原因,更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起床时应缓慢起身,先坐一会儿再站立,避免突然站起诱发低血压。
二、儿童低血压标准
儿童低血压的判断标准与年龄有关。新生儿收缩压低于50mmHg,1-10岁儿童收缩压低于70mmHg,10岁以上儿童收缩压低于90mmHg时,可考虑为低血压。
(一)生理性低血压
一些体质较好的儿童,血压处于上述低值范围,但没有任何不适症状,生长发育正常,这种情况可能与儿童的生理特点有关,比如儿童血管弹性较好等因素,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但需要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定期监测血压。
(二)病理性低血压
1.继发于感染性疾病的低血压
如重症肺炎、脓毒血症等感染性疾病,由于病原体感染导致全身炎症反应,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或者心肌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出现低血压。儿童会有发热、咳嗽、精神萎靡等原发感染性疾病的表现,需要积极抗感染治疗,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低血压。
先天性心脏病也可能导致儿童低血压,比如法洛四联症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由于心脏结构异常,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体循环血量减少,出现低血压,同时患儿可能有口唇发绀、活动耐力差等表现,需要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手术治疗等。
2.营养不良导致的低血压
对于一些营养不良的儿童,尤其是长期饮食摄入不足、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儿童,由于身体营养状况差,心脏等器官的发育和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容易出现低血压。这类儿童需要调整饮食结构,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以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改善低血压状况。
总之,判断是否为低血压需要综合考虑年龄、症状以及是否存在原发疾病等多方面因素,对于低血压的情况,应及时就医,明确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