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需及时就医诊断,确诊后隔离监测,进行一般治疗包括休息饮食、对症处理,重症登革热要识别迹象并支持治疗,康复后预防再次感染且后续随访。
一、及时就医与诊断
1.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诊:当出现登革热疑似症状,如突发高热、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皮疹等时,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来明确诊断,例如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血清学检查可检测到登革病毒特异性抗体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可能症状表现相对更复杂,需更仔细的观察和检查;老年人可能基础疾病多,登革热症状可能与基础疾病相互影响,诊断时需综合考量。
2.隔离与监测: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确诊后患者需进行隔离,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体温、出血倾向等情况,特别是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以及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要加强监测,因为这类人群发生重症登革热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一般治疗
1.休息与饮食
休息:患者需要充分休息,避免劳累。充足的休息有助于身体恢复,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需要营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老年人则要根据其身体状况合理安排休息,避免过度活动加重身体负担。
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饮食,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对于儿童,要注意饮食的营养均衡和易于消化吸收;老年人若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需注意饮食中糖分等的控制,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等。
2.对症处理
退热:对于发热患者,采用物理降温为主,如使用温水擦拭身体等。当体温超过一定程度且患者有不适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合适的退热措施,但要避免不恰当的退热方法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退热时的安全,避免使用可能有较大副作用的退热方式;老年人退热不宜过快过猛,防止出现虚脱等情况。
缓解疼痛:对于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等症状,可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缓解疼痛。如适当休息、保持舒适体位等,必要时在医生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方法,但要避免儿童自行使用成人止痛药物等不恰当处理。
三、重症登革热的处理
1.及时识别重症迹象: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出现重症登革热的表现,如严重腹痛、持续呕吐、气促、昏迷、牙龈出血、皮肤大片瘀斑等。对于不同人群,儿童出现频繁呕吐、精神萎靡等要高度警惕;老年人出现意识改变、呼吸困难等要及时识别。
2.支持治疗
补液:重症患者可能出现体液丢失等情况,需要进行合理的补液治疗,以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补液的量和速度等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精确调整,儿童和老年人由于生理特点不同,补液时需更加谨慎,密切监测补液过程中的反应。
止血等处理: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如使用止血药物等,必要时可能需要输血等治疗来纠正出血导致的贫血等情况,不同人群在这些治疗措施的实施上要充分考虑其个体差异。
四、预防复发与后续随访
1.预防再次感染:登革热康复后,仍需注意预防再次被伊蚊叮咬,避免再次感染登革病毒。因为登革病毒有不同血清型,再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病毒可能发生重症登革热的风险更高。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要教育其注意个人防护,如穿长袖衣物、使用蚊帐等;老年人要在居住环境中做好防蚊措施,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减少伊蚊滋生。
2.后续随访:康复后的患者需要进行后续随访,医生会了解患者康复情况,如体力恢复、有无遗留不适症状等。对于儿童,要关注其生长发育等情况是否受到影响;老年人要监测基础疾病与登革热康复的相互影响等,通过定期随访确保患者完全康复并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