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其他检查。血液检查的血脂、血糖指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影像学检查的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各有特点及适用情况;其他检查的心电图及负荷试验可辅助诊断心肌缺血等情况,不同人群在各项检查中的表现和适用性有差异。
一、血液检查
1.血脂检查: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升高的LDL-C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HDL-C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例如,多项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显示,LDL-C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LDL-C水平越高,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越大。
2.血糖检查:主要是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尿病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显著增加,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研究表明,HbA1c每升高1%,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增加12%-15%。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可以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评估心肌的运动情况。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情况,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室壁运动异常等改变。例如,在心肌缺血时,局部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会受到影响,超声心动图能够直观地显示这种异常。对于儿童患者,超声心动图是一种无创且常用的检查方法,可避免辐射等不良影响;对于老年患者,也能较好地评估心脏相关情况。
2.冠状动脉造影:这是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金标准。通过将导管插入冠状动脉,注入造影剂,能够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狭窄部位和程度等。它可以明确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粥样硬化斑块以及病变的严重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但该检查是有创操作,存在一定的风险,如穿刺部位出血、心律失常等。对于有严重肾功能不全等情况的患者需要谨慎评估;对于儿童患者,由于血管较细等原因,操作难度相对较大。
3.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利用CT扫描获取冠状动脉的图像,能够重建冠状动脉的三维结构,判断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及狭窄程度。相比冠状动脉造影,它是无创检查,但对于钙化病变的显示可能不如冠状动脉造影准确。在老年患者中,如果肾功能正常,可作为初步筛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对于儿童患者,由于辐射剂量等问题需要权衡利弊。
三、其他检查
1.心电图:静息心电图可能无特异性改变,但在心肌缺血发作时可出现ST-T改变等。例如,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表现为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动态心电图可以长时间记录心电图变化,有助于发现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人群,心电图的表现可能会有所差异,但都能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心肌缺血的诊断提供线索。对于老年患者,心电图检查方便快捷;对于儿童患者,虽然心电图表现可能不如成人典型,但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负荷试验
运动负荷试验:让患者在运动平板上运动,通过增加心脏负荷来激发心肌缺血,观察心电图的变化。如果运动过程中出现ST段压低等心肌缺血表现,则提示可能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肌缺血。不同年龄和性别人群的运动负荷能力不同,例如年轻人运动负荷能力相对较强,而老年人运动负荷能力较弱,在进行运动负荷试验时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调整运动强度。
药物负荷试验:使用药物(如腺苷、多巴酚丁胺等)来增加心脏负荷,激发心肌缺血。药物负荷试验适用于不能进行运动负荷试验的患者。对于有严重心肺疾病等不适合运动的患者,药物负荷试验是一种替代方法。在儿童患者中,药物负荷试验的应用相对较少,需要谨慎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适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