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患儿发烧时一般治疗包括休息和饮食调节;退烧措施有物理降温(温毛巾擦拭、使用退热贴)和药物降温(体温超38.5℃且物理降温不佳时谨慎用适合儿童的退烧药);针对过敏性紫癜本身的治疗有抗过敏(用抗组胺药物)、改善血管通透性(用维生素C)、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情重时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病情迁延等时谨慎用);还需病情监测,包括体温、紫癜变化及其他系统症状变化。
一、一般治疗
1.休息:过敏性紫癜患儿若出现发烧情况,应注意休息,减少活动量,避免劳累,以降低机体耗氧量,利于身体恢复。因为过度活动可能会加重病情,影响身体的自我修复过程。尤其对于儿童患者,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有助于免疫系统发挥作用来应对疾病。
2.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饮食,避免食用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如海鲜等。对于发烧的患儿,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防止脱水。因为过敏性紫癜可能与过敏因素有关,而饮食不当可能会诱发或加重过敏反应,影响病情。儿童患者在饮食方面需要家长特别留意,选择合适的食物以维持营养均衡同时避免过敏食物。
二、对症治疗-退烧措施
1.物理降温
温毛巾擦拭:用32-34℃的温毛巾擦拭患儿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蒸发散热来降低体温。这是因为这些部位的血管丰富,擦拭后利于热量散发。对于儿童患者,操作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擦伤皮肤。
使用退热贴:将退热贴贴在患儿的额头等部位,利用凝胶中水分的蒸发来带走热量,起到降温作用。退热贴相对比较安全,儿童患者使用较为方便。
2.药物降温:当体温超过38.5℃且物理降温效果不佳时,可考虑使用退烧药,但需谨慎选择适合儿童的退烧药。一般不优先使用药物降温,优先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需注意低龄儿童使用退烧药要严格遵循相关禁忌和要求,避免使用不适合的药物。
三、针对过敏性紫癜本身的治疗
1.抗过敏治疗: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减轻过敏反应。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小血管炎,与过敏因素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关,抗组胺药物能阻断组胺受体,减轻过敏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等炎症表现。儿童患者使用抗组胺药物时要根据年龄和体重等调整合适的剂量。
2.改善血管通透性药物:如维生素C等,维生素C可以增强血管弹性,降低血管通透性。过敏性紫癜会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现紫癜等表现,维生素C有助于改善这种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补充维生素C也是辅助治疗的一部分,可以通过饮食或药物补充,但要注意剂量适宜。
3.糖皮质激素治疗:如果患儿病情较重,如出现严重的关节型、腹型或肾型过敏性紫癜且伴有发烧等情况,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的作用,但使用时要权衡利弊,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儿童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因为长期或不恰当使用可能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等产生影响。
4.免疫抑制剂治疗:对于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的患儿,在必要时可能会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但这类药物副作用相对较多,使用时要非常谨慎。儿童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需要更加谨慎评估风险和收益。
四、病情监测
1.体温监测:密切监测患儿的体温变化,每隔一段时间测量一次体温,了解体温的波动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2.紫癜变化监测:观察皮肤紫癜的数量、颜色、分布等变化情况,判断病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
3.其他系统症状监测:注意观察患儿是否有腹痛、关节痛、血尿、蛋白尿等情况,因为过敏性紫癜可能累及关节、胃肠道、肾脏等多个系统,及时发现这些症状的变化有助于全面评估病情并调整治疗方案。尤其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向医生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