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细胞性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考虑等方面存在不同,浆细胞性乳腺炎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且有乳头内陷等情况,早期抗生素治疗有限,脓肿需引流,病变大可手术;肉芽肿性乳腺炎常见于30-40岁经产妇,用糖皮质激素,效果不佳可手术,经产妇要注意产后护理,年轻女性需兼顾外观与心理。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浆细胞性乳腺炎:也叫导管扩张症,是一种常见的非哺乳期乳腺炎症,发病机制与乳腺导管排泄障碍、异常激素刺激、微生物感染等有关,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尤其是有乳头内陷等乳腺导管异常的人群。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以乳腺组织肉芽肿形成为主要病理表现的乳腺慢性炎症,发病机制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感染、创伤等有关,常见于30-40岁经产妇。
二、临床表现
浆细胞性乳腺炎
症状:多有乳头溢液,可为浆液性、血性或脓性,乳头可有内陷,乳晕区可触及肿块,肿块边界不清,可有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乳房皮肤红肿、橘皮样改变等类似炎性乳腺癌的表现,但一般全身症状较轻。
体征:乳晕周围可触及质硬的肿块,有压痛,肿块可与皮肤粘连,后期可形成瘘管。
肉芽肿性乳腺炎
症状:常表现为乳房肿块,肿块增长较快,可伴有乳房疼痛,疼痛程度不一,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体征:乳房内可触及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与皮肤可有粘连,但一般无乳头溢液及乳头内陷等表现,后期也可形成窦道或瘘管。
三、影像学表现
浆细胞性乳腺炎
乳腺超声:可见乳晕下或乳晕周围导管扩张,导管内可见低回声或中等回声,管壁增厚,周围可有炎性渗出表现。
乳腺X线摄影:可见乳晕后区密度增高影,导管增粗,有时可见钙化灶。
肉芽肿性乳腺炎
乳腺超声:表现为乳腺实质内不均匀低回声区,边界不清,可见多发小的无回声区,呈“地图样”改变。
乳腺X线摄影:可见散在的片状或结节状密度增高影,边界模糊。
四、病理特点
浆细胞性乳腺炎
病理切片可见导管扩张,导管内有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导管周围有纤维组织增生,后期可出现脂肪坏死、肉芽组织形成及脓肿形成。
肉芽肿性乳腺炎
病理特点为以小叶为中心的肉芽肿形成,肉芽肿主要由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组成,无干酪样坏死,病变周围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五、治疗原则
浆细胞性乳腺炎
早期可采用抗生素治疗,如针对常见细菌的抗生素,但由于其发病机制不完全是细菌感染,单纯抗生素治疗效果有限。对于形成脓肿的患者需行切开引流术,对于反复发作、病变范围大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切除病变乳腺组织。
肉芽肿性乳腺炎
治疗上可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能较快缓解症状,但停药后易复发。对于病情较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也可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范围相对较小,尽量保留正常乳腺组织。
六、特殊人群考虑
浆细胞性乳腺炎
老年女性:老年女性身体机能下降,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在治疗时需评估其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手术方式的选择要更谨慎,尽量选择对机体创伤小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加强术后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有乳头内陷的女性:这类患者本身存在乳腺导管异常,更容易发生浆细胞性乳腺炎,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乳头清洁,定期自查乳房,一旦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就医。
肉芽肿性乳腺炎
经产妇:经产妇在哺乳期后易患肉芽肿性乳腺炎,要注意产后乳房护理,保持乳汁通畅,避免乳汁淤积,同时要关注自身乳房健康,如有乳房肿块等异常情况及时就诊。
年轻女性:年轻女性对乳房外观关注度较高,在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时,手术选择要兼顾治疗效果和乳房外观,尽量减少手术对乳房外形的影响,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其缓解因乳房外观改变带来的心理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