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腮腺炎的高发人群包括中老年人群(因唾液腺功能减退、导管结构改变及不良生活方式等)、有唾液腺导管结石病史人群(因结石对导管持续影响)、有自身免疫性疾病人群(因自身免疫影响唾液腺)、长期接触有害物质人群(因有害物质损伤唾液腺)。
一、中老年人群
1.生理因素影响
随着年龄增长,中老年人群的唾液腺功能逐渐减退。唾液具有清洁口腔、冲刷口腔内细菌等作用,唾液分泌减少会使唾液对导管内异物等的冲刷作用减弱,导致导管内易发生阻塞。例如,有研究表明,50岁以上人群的唾液腺分泌功能较年轻人下降约30%-40%,使得中老年人群患慢性阻塞性腮腺炎的风险相对增加。
中老年人群的腮腺导管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钙化、狭窄等结构改变。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机体的代谢等功能变化,导管组织的生理结构发生改变,如导管壁弹性降低、局部组织出现退行性变等,从而影响唾液的正常排出,容易引发慢性阻塞性腮腺炎。
2.生活方式相关
部分中老年人群可能有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如不经常刷牙、漱口等。口腔内的细菌等微生物容易在口腔内滋生,进而可能通过导管口逆行感染腮腺,增加慢性阻塞性腮腺炎的发病几率。另外,中老年人群如果有长期吸烟史,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唾液腺的分泌功能以及口腔内的微生态环境,也会对腮腺导管的正常功能产生不利影响,使得慢性阻塞性腮腺炎更易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
二、有唾液腺导管结石病史人群
1.结石对导管的持续影响
唾液腺导管结石是导致慢性阻塞性腮腺炎的常见原因之一。曾经患过唾液腺导管结石的人群,即使结石已经取出,但导管可能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例如,结石在导管内停留时,会机械性地阻塞导管,导致导管黏膜损伤、局部炎症反应等,即使结石去除后,导管的局部微环境仍然处于相对不稳定的状态,容易再次发生阻塞,进而引发慢性阻塞性腮腺炎。
结石引起的局部炎症可能导致导管周围组织的纤维化等改变。纤维化会使导管的弹性和正常的蠕动功能受到影响,进一步影响唾液的排出,使得这部分人群相较于没有结石病史的人群更易反复出现慢性阻塞性腮腺炎的症状。
三、有自身免疫性疾病人群
1.自身免疫对唾液腺的影响
自身免疫性疾病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对唾液腺的正常保护功能。例如,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唾液腺组织,导致唾液腺的分泌功能受损。研究发现,干燥综合征患者中慢性阻塞性腮腺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因为自身免疫反应导致唾液腺导管上皮细胞受损,导管分泌功能障碍,唾液分泌量减少且成分改变,容易造成导管阻塞,从而引发慢性阻塞性腮腺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全身免疫紊乱,会使机体对口腔内细菌等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腮腺作为口腔内的重要唾液腺,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在唾液分泌异常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慢性阻塞性腮腺炎的发病风险,所以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群属于慢性阻塞性腮腺炎的高发人群。
四、长期接触有害物质人群
1.有害物质对唾液腺的损伤
长期接触如工业粉尘、化学毒物等有害物质的人群,这些有害物质可能通过呼吸道等途径进入体内,进而影响唾液腺的功能。例如,长期接触某些化学溶剂的工人,化学物质可能会损伤腮腺导管上皮细胞,导致导管的通透性改变、分泌功能异常等。研究显示,长期接触有害物质的人群唾液腺的分泌量较正常人群减少约20%,且导管的结构和功能更容易出现异常,使得慢性阻塞性腮腺炎的发病几率增加。
有害物质还可能引起机体的全身性反应,间接影响唾液腺的正常功能。比如,有害物质导致机体代谢紊乱,进而影响唾液腺的正常生理代谢过程,使唾液的生成、分泌和排出受到干扰,从而使长期接触有害物质的人群成为慢性阻塞性腮腺炎的高发群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