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硬化是慢性血管病,因脂质代谢异常、血管内皮损伤致冠状动脉壁内逐步形成粥样斑块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影响心肌供血,病因含脂质代谢异常(血液脂质高易沉积)、血管内皮损伤(高血压等致),病理过程是内皮受损后脂质等沉积伴增生形成斑块致管腔狭窄等,危险因素有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缺乏运动,临床表现有无症状及有症状时的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诊断方法有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及其他检查,不同人群如高血压患者需控血压,高脂血症患者要调饮食等,吸烟者需戒烟,糖尿病患者要控血糖,肥胖人群要控体重。
一、定义
冠状动脉硬化是一种慢性血管疾病,主要是冠状动脉壁内逐步形成粥样斑块,致使血管腔出现狭窄或阻塞情况,进而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
二、病因与病理过程
(一)病因
1.脂质代谢异常:当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水平异常升高时,易沉积于冠状动脉内膜下,为粥样斑块形成埋下隐患。例如,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硬化的风险相对更高。
2.血管内皮损伤: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等因素可损伤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使得脂质更易侵入内膜,促进粥样斑块形成。如长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进程。
(二)病理过程
动脉壁内皮细胞受损后,脂质等物质逐渐沉积,伴随平滑肌细胞和纤维基质增生,逐步形成粥样斑块。随着斑块不断增大,会使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影响心肌供血;严重时斑块破裂还可能引发血栓,导致血管急性阻塞,进而引发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三、危险因素
1.高脂血症: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是重要危险因素,过高的LDL-C易沉积在血管壁形成斑块。
2.高血压:高血压会使血管壁承受过高压力,损伤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硬化发生。
3.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还可影响血脂代谢,增加冠状动脉硬化风险。
4.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易导致血管病变,加速冠状动脉硬化进程。
5.肥胖:肥胖人群常伴随高脂血症、高血压等问题,增加冠状动脉硬化发生几率。
6.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影响血脂代谢、血压等,不利于心血管健康,易诱发冠状动脉硬化。
四、临床表现
1.无症状阶段:早期冠状动脉硬化可能无明显临床症状,仅通过相关检查(如冠状动脉造影)发现血管存在狭窄。
2.有症状阶段:随着病情进展,管腔狭窄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心绞痛,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或憋闷感,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左臂等部位,一般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病情严重时可发生心肌梗死,出现持续剧烈胸痛、大汗、呼吸困难等表现,还可能引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
五、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心肌缺血的ST-T改变等,但早期可能无特异性表现。
2.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硬化的金标准,能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斑块情况等。
3.其他检查:如血脂、血糖、心脏超声等检查,可辅助评估病情,了解血脂水平、心功能等情况。
六、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高血压患者:需严格控制血压,遵循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物,保持血压稳定在合理范围,以减少对血管内皮的损伤,延缓冠状动脉硬化进展。
2.高脂血症患者:要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必要时遵医嘱服用调脂药物,将血脂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3.吸烟者:应坚决戒烟,避免烟草中有害物质进一步损伤血管,降低冠状动脉硬化风险。
4.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等综合管理,稳定血糖水平,预防血管并发症包括冠状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
5.肥胖人群:应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维持在健康范围(18.5~23.9kg/㎡),减轻心血管系统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