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有剧烈持久胸痛等症状表现,心电图有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等特征性及动态性改变,心肌损伤标志物中肌钙蛋白和CK-MB有相应变化规律,超声心动图可发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能显示心肌灌注缺损,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金标准”,不同年龄患者症状、心电图、标志物、影像学检查等有一定差异。
一、症状表现
心肌梗死患者通常会出现剧烈且持久的胸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向左肩、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3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同时可能伴有胸闷、大汗、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头晕、晕厥等表现,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症状可能有一定差异,比如老年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女性患者可能更多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等非典型症状。
二、心电图检查
1.特征性改变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面向梗死部位的导联出现ST段弓背向上抬高,呈单向曲线,随后出现病理性Q波(在面向透壁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宽而深的Q波),T波倒置,演变过程有一定规律,起病数小时内可无异常或出现异常高大两肢不对称的T波,数小时后ST段明显抬高,数小时至2日内出现病理性Q波,70%-80%永久存在,T波倒置逐渐加深呈冠状T波等。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无病理性Q波,有普遍性ST段压低≥0.1mV,但aVR导联(有时还有V1导联)ST段抬高,或有对称性T波倒置。
2.动态性改变:随着病情发展,心电图会有相应的动态演变过程,对于判断心肌梗死的进程等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患者心电图表现可能因心肌组织特性等有所不同,比如儿童心肌梗死相对少见,其心电图表现与成人有差异,但基本遵循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的一般规律。
三、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
1.肌钙蛋白
肌钙蛋白I(cTnI)和肌钙蛋白T(cTnT)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起病后3-4小时开始升高,cTnI于11-24小时达高峰,7-10日降至正常;cTnT于24-48小时达高峰,10-14日降至正常。肌钙蛋白升高提示心肌细胞受损,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心肌梗死的发生,不同年龄人群肌钙蛋白升高的诊断界值可能有细微差异,但总体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2.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CK-MB在起病后4小时内升高,16-24小时达高峰,3-4日恢复正常,其增高的程度能较准确反映梗死的范围,也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过其特异性不如肌钙蛋白,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CK-MB轻度升高,在考虑年龄因素时,儿童心肌细胞对相关标志物的反应可能与成人有别,但CK-MB对于心肌梗死的诊断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四、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
可发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如梗死区域心肌运动减弱、消失甚至矛盾运动等,有助于评估心肌梗死的部位、范围以及心功能情况,对于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等有帮助,不同年龄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有差异,超声心动图检查时需要根据年龄特点调整检查参数等,比如儿童心脏较小,检查时要注意探头的选择和操作手法等。
2.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通过静脉注射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心肌灌注显像剂,可显示心肌灌注缺损的部位和范围,从而明确心肌梗死的部位和范围,对于诊断心肌梗死以及评估心肌存活情况等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患者心肌对核素的摄取等可能有差异,但该检查对于心肌梗死的诊断是有效的辅助手段。
五、冠状动脉造影
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血管是否存在狭窄、阻塞等病变,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程度等情况,对于制定治疗方案等至关重要,在不同年龄患者中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时,要考虑到儿童冠状动脉相对较细等特点,操作时需更加精细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