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流产指怀孕28周前、胎儿体重不足1000g自行终止妊娠,其发生机制复杂,与胚胎因素(染色体异常是早期最常见原因)、母体因素(包括全身性疾病、生殖器官异常、内分泌异常、免疫功能异常)、父亲因素(男方精子染色体异常致胚胎异常增加流产风险)、环境因素(化学物质、物理因素可致流产)相关,自然流产后要及时就医,有过流产史女性再次怀孕前要全面孕前检查,孕期加强产检监测。
一、胚胎因素
染色体异常:是早期自然流产最常见的原因,约占50%-60%。例如,夫妻一方或双方存在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异常,可导致胚胎染色体异常,从而引发流产。这种情况在遗传学上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且无法通过人为干预改变胚胎自身的染色体状况来避免。
二、母体因素
1.全身性疾病
感染:孕妇感染某些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可引起流产。例如,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可通过胎盘影响胚胎发育,导致流产。不同年龄的孕妇感染后的风险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年龄较大的孕妇由于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后发生流产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其他全身性疾病:如严重的贫血、心力衰竭、高血压、慢性肾炎等,可导致胎盘供血不足或胚胎缺氧,从而引起流产。对于患有这些全身性疾病的孕妇,在孕期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并积极治疗,以降低流产风险。
2.生殖器官异常
子宫畸形:如纵隔子宫、双角子宫等,可影响胚胎着床和发育,增加流产风险。不同类型的子宫畸形对流产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异,一些较为严重的子宫畸形可能需要在孕前或孕早期进行手术矫正,以提高妊娠成功率。
宫腔粘连:多由于宫腔操作史(如人工流产、刮宫等)引起,可导致子宫内膜损伤和宫腔容积减小,影响胚胎种植和发育,从而增加流产几率。有宫腔操作史的女性在孕期需要加强产检,密切关注胚胎发育情况。
3.内分泌异常
黄体功能不全:黄体分泌的孕酮不足,不能维持子宫内膜的正常蜕膜化,影响胚胎着床和发育,导致流产。黄体功能不全在育龄女性中并不少见,尤其是年龄较大的女性发生几率相对较高。对于怀疑黄体功能不全的孕妇,可通过检测孕激素水平等进行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均可影响妊娠结局。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导致胎儿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引起孕妇流产、早产等。孕妇需要定期检测甲状腺功能,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进行治疗。
4.免疫功能异常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征等,可产生自身抗体,影响胎盘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栓形成和胎盘缺血,引起流产。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孕妇在孕期需要在风湿免疫科和产科医生的共同管理下进行治疗,密切监测相关指标,以维持妊娠。
三、父亲因素
男方精子染色体异常可导致胚胎染色体异常,从而增加自然流产的风险。因此,准备怀孕的男性应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辐射、化学毒物等),以提高精子质量。
四、环境因素
化学物质:孕妇接触过多的有害化学物质,如苯、甲醛、砷等,可引起流产。例如,长期在新装修的环境中工作或生活的孕妇,接触甲醛等有害物质的机会增加,流产风险可能升高。因此,孕妇应尽量避免接触这些有害化学物质,选择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物理因素:过多接触放射线、高温等物理因素,也可能导致流产。例如,孕期进行不必要的X线检查,可能会对胚胎造成辐射损伤,增加流产风险。孕妇应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暴露,在孕期进行相关检查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自然流产一旦发生,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明确流产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对于有过自然流产史的女性,再次怀孕前应进行全面的孕前检查,评估妊娠风险,并在孕期加强产检和监测,以提高妊娠的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