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是女性最常见非炎症非肿瘤的乳腺疾病,由乳腺主质和间质增生及复旧不全致结构紊乱,发病与内分泌失调、精神因素、生活方式有关,有乳房疼痛、肿块、乳头溢液等表现,通过乳腺超声等检查诊断,可通过心理调节、生活方式调整、中医中药治疗,需定期复查,不同人群需关注乳腺健康。
发病原因
内分泌失调: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孕激素比例失调时,雌激素水平相对过高,就容易刺激乳腺组织增生。比如青春期女性性腺轴还未稳定,围绝经期女性激素分泌紊乱,都可能引发内分泌失调进而导致乳腺增生。育龄期女性受月经周期影响,月经前体内激素波动大,也较易出现乳腺增生相关症状。
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内分泌调节。例如一些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都市女性,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会干扰激素的正常分泌,增加乳腺增生的发病风险。
生活方式:高脂、高能量饮食会改变身体激素环境,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影响乳腺健康。还有缺乏运动的女性,身体代谢功能下降,也不利于乳腺组织的正常生理调节。
临床表现
乳房疼痛:疼痛程度和性质不一,可为胀痛、刺痛、隐痛等,可累及一侧或两侧乳房,以一侧偏重多见。疼痛常于月经前数天出现或加重,月经来潮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有的则整个月经周期都有疼痛。比如一位25岁女性,月经前一周开始出现双侧乳房胀痛,月经来潮后疼痛逐渐缓解。
乳房肿块:肿块可发于单侧或双侧乳房内,单个或多个,好发于乳房外上象限。肿块大小不一,质地韧或硬,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可有触痛,部分肿块呈周期性,月经前肿块增大变硬,月经后肿块缩小变软。例如30岁女性自检时发现乳房外上象限有多个结节状肿块,月经前触摸肿块较硬且疼痛加重。
乳头溢液:少数患者可出现乳头溢液,多为自发性溢液,呈淡黄色、无色浆液性或血性。但血性溢液要引起重视,需进一步排查其他病变。
诊断方法
乳腺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乳腺组织的结构,能发现乳腺内的肿块、结节等病变,判断其性质是囊性还是实性,对乳腺增生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比如通过超声可观察到乳腺腺体增厚,内部回声不均,可见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
乳腺X线摄影(钼靶):对于发现乳腺内的钙化灶等有优势,尤其适用于年龄较大、乳腺组织较致密的女性,但年轻女性一般不首选钼靶检查,因其对乳腺组织有一定辐射。
乳腺磁共振成像(MRI):对乳腺增生的诊断有一定帮助,尤其在鉴别诊断方面有优势,不过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
治疗与干预
心理调节:保持心情舒畅、乐观的情绪至关重要。对于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可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如听音乐、瑜伽、旅游等。比如一位40岁女性因工作压力大患乳腺增生,通过参加瑜伽班,调整心态后,乳房疼痛等症状有所减轻。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睡眠;调整饮食结构,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高糖食物;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例如每周坚持3-5次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以上。
中医中药:一些中药具有调理内分泌、软坚散结等作用,如逍遥散、乳癖消等,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但中药的使用需辨证论治,根据个体情况用药。
定期复查:乳腺增生患者需定期进行乳腺检查,一般建议3-6个月复查一次乳腺超声,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年龄在35岁以上的女性,或者伴有乳腺肿块质地较硬、有乳头溢液等情况的患者,更要密切随访,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排除其他严重病变。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都需要关注乳腺健康。年轻女性要注意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和心态预防乳腺增生;围绝经期女性除了关注乳腺增生相关表现外,更要警惕乳腺其他病变;有乳腺增生病史的女性要遵循定期复查的建议,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变化并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