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性心脏病不同阶段有不同症状,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劳累等时轻度心悸、胸闷;进展期可出现呼吸困难(劳力性、端坐、夜间阵发性)、乏力、水肿(下肢、全心衰竭时全身)、心悸、咳嗽咳痰;严重阶段出现全心衰竭时可致少尿、肾功能损害,长期高血压且控制不佳者易出现各阶段症状。
一、早期症状
高血压性心脏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在劳累、精神紧张等情况下出现轻度心悸、胸闷等表现。这是因为早期心脏的代偿机制还能维持正常的心脏功能,对身体的影响尚不明显,年龄较大、长期有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佳的人群相对更易较早出现这些轻微症状。
二、进展期症状
1.呼吸困难
劳力性呼吸困难:随着病情进展,心脏功能逐渐减退,患者在体力活动时会出现呼吸困难。这是由于运动时心脏负荷增加,而受损的心脏不能有效地泵血,导致肺部淤血,影响气体交换。例如,患者平时能快速爬三层楼梯,患病后爬一层楼梯就会感觉气促,这种情况在中青年高血压病史较长且血压控制不良者中较为常见。
端坐呼吸: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平卧时呼吸困难加重,需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这是因为平卧位时回心血量增加,加重了肺淤血,端坐位可减少回心血量,改善呼吸状况,老年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发生端坐呼吸的概率相对较高。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入睡后突然因憋气而惊醒,被迫坐起,呼吸深快。多在夜间发作,与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使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血减少,且平卧位时静脉回心血量增加,肺淤血加重有关。各个年龄段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都可能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但老年患者由于心肺功能储备较差,更容易发生。
2.乏力
患者会感到全身无力、疲倦,活动耐力明显下降。这是因为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导致机体能量供应不足。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随着病情进展都可能出现乏力症状,且年龄越大,乏力感可能越明显,因为年龄增长本身会使身体机能下降,再加上心脏功能受损,更易出现乏力。
3.水肿
下肢水肿:多从足部开始,尤其是踝部,傍晚时明显,早晨较轻。这是由于右心功能不全时,体循环淤血,静脉回流受阻,导致下肢静脉压升高,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引起水肿。长期高血压且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发生下肢水肿的风险较高,老年患者因血管弹性差等因素,下肢水肿可能更为明显。
全心衰竭时的水肿:当病情发展到全心衰竭时,可出现全身水肿,包括颜面水肿等。此时心脏的泵血功能严重受损,体循环和肺循环都出现淤血,导致全身水肿,这种情况在病程较长、血压控制极差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中较为严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极大。
4.心悸
患者自觉心跳加快、心慌,可伴有心律不齐等表现。这是因为心脏功能异常时,心脏的节律可能发生改变,或者心脏代偿性地加快心率来维持心输出量,从而引起心悸症状。中青年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如果血压波动较大,可能更容易出现心悸,而老年患者由于心脏本身的储备功能下降,心悸症状也可能较为突出。
5.咳嗽、咳痰
多为白色浆液性泡沫痰,合并感染时可出现黏液脓性痰。咳嗽是由于肺淤血刺激支气管黏膜引起,当合并肺部感染时,痰液性质发生改变。长期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尤其是有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咳嗽、咳痰症状,因为吸烟会损伤呼吸道黏膜,降低呼吸道抵抗力,加重肺部淤血时的炎症反应。
三、严重阶段症状
当高血压性心脏病发展到晚期,出现全心衰竭时,还可能出现少尿、肾功能损害等表现。肾脏灌注不足可导致尿量减少,长期少尿又会进一步加重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同时加重心脏的负担,形成恶性循环。这种严重阶段的症状在病程长、血压控制极不理想且未得到规范治疗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中较为常见,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