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其发病机制是粥样斑块破裂致血栓阻塞管腔使心肌坏死,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其他较少见病因有冠状动脉栓塞、冠状动脉血管炎、冠状动脉先天畸形。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1.发病机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肌梗死最主要的病因。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为心肌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时,动脉管壁内会形成粥样斑块。随着斑块逐渐增大,会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例如,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约90%-95%的心肌梗死患者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在一些危险因素的作用下,粥样斑块可能会破裂,进而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一旦斑块破裂,会激活体内的凝血系统,在局部形成血栓,血栓会迅速阻塞冠状动脉的管腔,使心肌血流完全中断,相应区域的心肌因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从而导致心肌梗死。
2.相关危险因素
年龄与性别: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的弹性逐渐下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增加。在性别方面,男性在绝经前患心肌梗死的风险高于女性,但绝经后女性的发病风险迅速接近男性。这是因为雌激素具有一定的血管保护作用,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使得血管保护作用减弱。
血脂异常: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高LDL-C会被巨噬细胞摄取,形成泡沫细胞,进而促进粥样斑块的形成。例如,有研究表明,将LDL-C水平降低1mmol/L,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可降低20%-30%。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水平降低也与心肌梗死风险增加相关。
高血压:高血压会使血管壁承受的压力增加,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长期高血压还会引起左心室肥厚,增加心肌的耗氧量,同时进一步加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生几率。据统计,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比正常血压者高2-3倍。
吸烟:吸烟是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液的黏稠度,还会引起血管痉挛,影响冠状动脉的血流。吸烟量越大,患心肌梗死的风险越高。例如,吸烟者患心肌梗死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2-6倍。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水平长期升高,会导致糖代谢紊乱,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同时,糖尿病还常伴有脂代谢异常等问题,进一步增加了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几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4倍。
二、其他较少见的病因
1.冠状动脉栓塞:少见的情况是冠状动脉被栓子堵塞,从而引起心肌梗死。栓子的来源可以是心源性的,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壁上形成的血栓脱落;也可以是来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碎片、脂肪栓子等。例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由于血液在人工瓣膜处流动可能形成湍流,容易导致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可能会栓塞冠状动脉,引发心肌梗死。
2.冠状动脉血管炎:某些血管炎疾病,如结节性多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等,可累及冠状动脉,导致血管狭窄、闭塞,进而引起心肌梗死。这些血管炎疾病会导致血管壁的炎症反应,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例如,结节性多动脉炎主要累及中小动脉,当累及冠状动脉时,就可能引发心肌梗死,但这种情况相对较为罕见。
3.冠状动脉先天畸形:极少数情况下,冠状动脉存在先天发育畸形,如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等。这种先天畸形可能会影响冠状动脉对心肌的血液供应,在一些诱因下,如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可能导致心肌梗死。例如,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依赖于肺动脉的压力,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无法满足心肌的正常供血需求,从而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