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一般治疗需排空乳汁、护理乳房局部;药物治疗中哺乳期乳腺炎轻时用青霉素类,重时依药敏选抗生素,非哺乳期依情况用抗生素,还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手术治疗包括脓肿切开引流及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其他手术方式,不同人群手术风险、恢复等有差异。
一、一般治疗
1.排空乳汁
对于哺乳期乳腺炎患者,要确保充分排空乳汁。婴儿吸吮是排空乳汁的有效方式,若婴儿不能有效吸吮,可使用吸奶器。这是因为乳汁淤积是乳腺炎常见的诱因之一,排空乳汁能减轻乳房内的压力,缓解炎症,例如有研究表明,及时排空乳汁可使约60%的轻度乳腺炎患者症状得到缓解。对于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虽然不存在乳汁淤积问题,但一般治疗也需关注乳房局部情况。
不同年龄段的哺乳期女性,排空乳汁的频率可能不同。新生儿期的婴儿可能吸吮频率较低,需要家长辅助使用吸奶器等方式保证乳汁排空;而较大婴儿吸吮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根据乳房充盈情况调整排空频率。
2.乳房局部护理
保持乳房清洁,可用温水清洁乳房,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对于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清洁乳房可减少细菌滋生,降低感染加重的风险。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也需保持乳房局部清洁,防止局部皮肤破损等情况导致感染。
对于不同人群,皮肤敏感程度不同。哺乳期女性由于激素变化等原因,皮肤可能相对敏感,选择清洁产品时需更加谨慎;非哺乳期女性若有皮肤疾病等情况,清洁乳房时更要注意避免加重皮肤问题。
二、药物治疗
1.抗生素使用
哺乳期乳腺炎若考虑细菌感染,当感染较轻时,可先尝试青霉素类等相对安全的抗生素,这类抗生素在乳汁中的分泌相对较少,对婴儿影响较小。如果感染较重,可能需要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等。例如,当乳汁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时,若对头孢菌素类敏感,可选用此类药物。但需注意,抗生素的使用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医生会权衡母亲治疗需要和对婴儿的影响。
对于非哺乳期乳腺炎,若存在感染情况,也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但用药选择和哺乳期有所不同,会根据具体的感染病原体等情况来决定,同样需严格遵循医生的用药建议。
2.非甾体抗炎药
对于乳腺炎引起的疼痛、发热等症状,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布洛芬具有抗炎、止痛、退热的作用。但在哺乳期使用时,需要考虑药物通过乳汁的传递情况,一般来说,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相对安全。非哺乳期患者若有疼痛、发热等症状也可考虑使用,但同样需遵医嘱。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需注意,儿童使用需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老年人可能存在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使用时也需密切监测。
三、手术治疗
1.脓肿切开引流
当哺乳期乳腺炎形成脓肿时,需要进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手术时要选择合适的切口,以保证引流通畅。一般会在脓肿波动最明显的部位做切口,对于深部脓肿可能需要超声引导下定位切开。例如,乳房浅部脓肿可选择放射状切口,避免损伤乳管;深部脓肿可能需要做乳晕边缘弧形切口等。非哺乳期乳腺炎若形成脓肿,也可能需要手术切开引流,但手术方式会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
对于不同人群,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情况有所差异。哺乳期女性术后仍需继续哺乳相关处理,如排空乳汁等;非哺乳期女性术后要关注创面愈合情况,不同年龄的患者术后恢复速度不同,老年人恢复相对较慢,需要加强护理。
2.其他手术方式
对于一些非哺乳期乳腺炎,如乳腺导管扩张症等,可能需要根据病情采用乳腺区段切除术等手术方式。这种手术需要准确判断病变范围,尽量完整切除病变组织,同时要考虑对乳房外观和功能的影响。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患者,手术的耐受性和术后效果也不同,例如年轻患者可能更关注乳房外观,医生在手术操作时会尽量兼顾美观和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