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从心电图表现、临床症状、电生理检查三方面鉴别室性心动过速与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有特定心电图特征、相应临床严重症状及电生理检查可发现心室异位起搏点等,室上性心动过速有其心电图表现、相对较轻临床症状及电生理检查可发现房室结双径路等电生理现象,不同年龄人群在各方面表现有一定差异。
一、心电图表现鉴别
室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特征为3个或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连续出现,QRS波群形态畸形,时限通常>0.12秒,ST-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心室率一般在100-250次/分钟,节律可略不规则。例如,在一些研究中发现,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QRS波群形态具有独特性,与正常窦性心律的QRS波群有明显差异,这种形态改变是由于心室异位起搏点激动心室肌导致的。
可出现房室分离现象,即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P波频率低于心室率。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基本相似,但儿童患者可能由于心脏结构和电生理特点与成人有所不同,在具体细节上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但总体的QRS波群畸形等特征是关键鉴别点。
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表现为心率快而规则,通常在150-250次/分钟之间,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除非伴有室内差异传导或原有束支传导阻滞),P波往往不易辨认,常埋藏于QRS波群内或位于其终末部分。例如,在临床观察中,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可能是逆行P波等情况。
可存在房室结双径路或房室折返等电生理基础,不同年龄人群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有一定共性,但儿童患者的电生理特点可能使其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诱发因素和心电图细节与成人有所差异,比如儿童的房室结不应期相对较短等。
二、临床症状鉴别
室性心动过速
患者可出现心悸、胸闷、头晕、黑矇,严重者可出现晕厥、休克甚至猝死。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因不能准确表述症状而表现为哭闹、精神差等。例如,在一些儿科病例报道中,儿童室性心动过速可能被家长发现孩子精神状态不佳、活动耐力下降等。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可能与基础心脏疾病有关,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时,其症状可能更严重,因为基础心脏结构异常会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输出量明显减少,从而出现更明显的循环障碍相关症状。
室上性心动过速
主要症状为突发突止的心悸,可伴有胸闷、乏力等症状,一般较少出现晕厥、休克等严重情况,但如果发作时间过长或有基础心脏疾病时也可能出现上述严重表现。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可能表现为突然的哭闹不安、拒食等,而成人可能更易描述心悸等主观感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可能与先天性的房室结双径路等因素有关,儿童时期发现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可能与先天性电生理结构异常相关,而成人可能与后天的一些诱发因素如情绪激动、饮酒等有关,但无论是哪个年龄阶段,其基本的心悸等症状是主要表现。
三、电生理检查鉴别
室性心动过速
通过电生理检查可发现心室有异位起搏点,能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且可明确其起源部位等电生理特性。在电生理检查过程中,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心脏较小等特点,操作时需要更加精细和轻柔,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情况。例如,在儿童电生理检查中,要选择合适的电极导管尺寸等,以减少对心脏的刺激和损伤。
室上性心动过速
电生理检查可发现存在房室结双径路或房室折返等电生理现象,能够诱发出室上性心动过速,并明确其发生机制是房室结折返性还是房室折返性等。不同年龄人群的电生理检查结果有一定差异,儿童的房室结不应期等电生理参数与成人不同,这会影响电生理检查中诱发出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情况和对其机制的判断。比如儿童的房室结不应期相对较短,可能在电生理检查中更容易出现某些特定的电生理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