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是常见严重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多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阻塞使心肌缺血坏死,症状有典型和不典型之分,诊断靠心电图、血液标记物及影像学检查,治疗急性期重恢复再灌注和药物治疗,恢复期二级预防,预防要控危险因素、健康生活,特殊人群需关注。
一、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基础病因,粥样斑块破裂、出血,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堵塞冠状动脉,使相应部位的心肌得不到血液供应,从而发生心肌梗死。例如,长期的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会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
二、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突发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疼痛,疼痛程度较重,呈压榨性、闷痛或窒息感,可向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放射,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3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大汗淋漓、烦躁不安、恶心、呕吐等症状。
不典型症状:在一些特殊人群中,症状可能不典型。比如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可能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老年人可能症状较隐匿,仅表现为心悸、气促、晕厥等;女性患者心肌梗死的症状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可能更易出现呼吸困难、背痛等症状。
三、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肌梗死的常用方法。发病初期心电图可出现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病理性Q波、T波倒置等特征性改变。随着病情发展,心电图会有动态演变。
血液心肌坏死标记物检测:肌钙蛋白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发病后3-4小时开始升高,10-24小时达到高峰,可持续数天。此外,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也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发现室壁运动异常等情况;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金标准,可以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等。
四、治疗原则
急性期治疗:
恢复心肌再灌注:发病12小时内,可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堵塞的冠状动脉,使心肌重新获得血液供应,这是挽救心肌的关键措施。也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溶栓治疗,但溶栓治疗的效果和适应证有一定限制。
药物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使用抗凝药物(如肝素等)防止血栓扩展;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扩张冠状动脉,减轻心脏负荷等。
恢复期治疗:病情稳定后,需要进行二级预防,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如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以降低心肌梗死复发的风险。
五、预防措施
控制危险因素
血压: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一般目标血压为140/90mmHg以下,对于高血压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并定期监测血压。
血脂:对于血脂异常的患者,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患者,要通过饮食控制、运动以及必要时的药物治疗来降低血脂水平,使其达到目标值。
血糖: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使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减少对血管的损害。
健康生活方式
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
运动: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150分钟,可增强心肺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戒烟限酒:吸烟是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坚决戒烟;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更应密切关注自身心血管健康,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控制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较高,需严格管理血糖;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也要注意心血管健康的维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相关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