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细菌性肠胃炎有消化道症状如腹泻、呕吐、腹痛,还有全身症状如发热、脱水;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饮食调整、补充水分电解质)、药物治疗(抗感染、对症治疗)和护理(臀部护理、密切观察病情等),患病幼儿要注意保暖、休息,家长遵医嘱治疗护理。
一、幼儿细菌性肠胃炎的症状
(一)消化道症状
1.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可为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粪便性状多样,可为稀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这是因为细菌感染导致肠道黏膜受损,肠道的正常吸收和分泌功能紊乱,水分和电解质不能正常吸收而排出体外,婴幼儿肠道相对较短,对水分的调节能力较弱,所以腹泻症状往往比较明显。例如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肠炎,常见腹泻频繁,大便多呈蛋花样。
2.呕吐:幼儿可能出现频繁呕吐,多在进食后不久发生。细菌产生的毒素刺激胃肠道,引起胃肠道的逆蠕动,导致呕吐。婴幼儿的胃肠道发育尚未完善,神经调节功能相对较差,更容易出现呕吐症状。
3.腹痛:幼儿可能会表现出哭闹不安、拒按腹部等情况,这是由于肠道炎症刺激引起肠道痉挛所致。年龄较小的幼儿可能无法准确表达腹痛,而是通过哭闹等方式来表现。
(二)全身症状
1.发热:多数患儿会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8℃-39℃甚至更高。细菌感染人体后,作为致热原刺激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升高。婴幼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不稳定,发热反应可能相对较明显。
2.脱水症状:如果腹泻和呕吐严重,幼儿可能出现脱水表现,如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精神萎靡等。因为大量体液丢失,而婴幼儿的体液量相对较少,脱水对其影响较大。例如轻度脱水时皮肤弹性稍差,中度脱水眼窝和前囟明显凹陷,尿量明显减少,重度脱水则出现循环衰竭等严重表现。
二、幼儿细菌性肠胃炎的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1.饮食调整:适当调整幼儿的饮食,对于已经添加辅食的幼儿,可暂时减少辅食的种类和量,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面条等。母乳喂养的幼儿可继续母乳喂养,但母亲要注意饮食清淡。因为合适的饮食有助于减轻胃肠道负担,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2.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口服补液盐是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的重要方式,根据幼儿脱水的程度选择合适的补液盐浓度和量。如果幼儿出现中重度脱水或呕吐频繁无法口服补液,可能需要静脉补液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婴幼儿的体液平衡调节能力差,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以避免脱水加重导致严重并发症。
(二)药物治疗
1.抗感染药物:根据病原菌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例如对于大肠杆菌引起的肠炎,可选用头孢类抗生素等。但要严格遵循抗生素的使用原则,避免滥用。由于婴幼儿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使用抗生素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
2.对症治疗药物:对于腹泻严重的幼儿,可使用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它可以吸附肠道内的毒素和病菌,保护肠道黏膜。对于呕吐明显的幼儿,可使用止吐药物,但要谨慎选择,避免影响对病情的观察。
(三)护理方面
1.臀部护理:由于幼儿频繁腹泻,要注意臀部的护理,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预防红臀的发生。婴幼儿的皮肤比较娇嫩,腹泻时粪便对臀部皮肤的刺激较大,容易引起红臀等皮肤问题。
2.密切观察病情:密切观察幼儿的精神状态、体温、腹泻及呕吐情况等。如果病情加重,如出现持续高热、频繁呕吐、严重脱水表现等,要及时就医。婴幼儿病情变化较快,密切观察病情可以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相应措施。
特殊人群(幼儿)温馨提示:幼儿体质相对较弱,在患病期间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着凉可能会加重胃肠道的不适。同时,要保证幼儿充足的休息,有利于身体的恢复。家长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和护理,不要自行增减药物剂量或停止治疗。如果对幼儿的病情有任何疑问,要及时咨询医生,以确保幼儿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