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等病毒引起,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病原体多样,传播途径包括动物源性传播、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临床表现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预防需防鼠灭鼠、注意个人防护、保证食品卫生,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防护与及时就医。
一、病原体与传播途径
1.病原体
引发出血热的病毒种类较多,汉坦病毒是其中较为主要的病原体。不同类型的汉坦病毒引起的出血热在临床表现等方面可能有一定差异,但都具有传染性。
2.传播途径
动物源性传播:主要是通过携带病毒的鼠类等动物传播。鼠类等动物的排泄物(如尿液、粪便等)、分泌物中含有病毒,接触这些污染物后,病毒可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侵入人体;另外,被鼠类等咬伤也可直接感染病毒。例如,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鼠类较多的环境中,人们接触到鼠类相关污染物就有感染风险。
呼吸道传播:含有病毒的鼠类排泄物等形成气溶胶,人吸入后可导致感染。比如,当鼠类的排泄物在空气中飞扬形成气溶胶,人呼吸时吸入就可能引发感染,在一些仓库等密闭空间内,如果有鼠类活动且卫生清理不及时,就存在这种传播风险。
消化道传播:进食被携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等可引起感染。例如,食用了被鼠类尿液污染的水源或被鼠类粪便污染后未彻底清洗加工的食物等,都可能导致病毒经消化道进入人体引发出血热。
二、临床表现
1.发热期
患者多突然发热,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9-40℃,部分患者伴有头痛、腰痛、眼眶痛等“三痛”症状,以及全身不适、乏力等表现,还可能出现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2.低血压休克期
在发热后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患者可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弱等休克表现,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可能会危及生命。
3.少尿期
患者尿量减少,可出现尿毒症、酸中毒及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如恶心、呕吐加重、意识障碍等。
4.多尿期
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尿量逐渐增多,此期如果不注意合理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可能会导致水电解质失衡等问题。
5.恢复期
尿量逐渐恢复正常,各项症状体征逐渐减轻,患者一般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全恢复体力,但部分患者可能会遗留一些后遗症,如高血压、肾功能减退等。
三、预防措施
1.防鼠灭鼠
对于居住环境、工作场所等要采取有效的防鼠灭鼠措施,如封堵鼠洞、使用捕鼠器等。这对于减少鼠类与人类接触,从而降低出血热传播风险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鼠类活动较为频繁,更要注重防鼠灭鼠工作。
2.注意个人防护
在可能接触到鼠类及其污染物的环境中,要注意个人防护,如佩戴口罩、手套等。例如,从事野外作业、垃圾清理等工作的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做好防护,避免直接接触鼠类相关污染物。
3.食品卫生
要确保食物和饮用水的安全,不吃生冷食物,不吃被鼠类污染的食物,不饮用被鼠类污染的水源。对于食物要妥善保存,避免鼠类接触。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在出血热流行地区,要特别注意儿童的防护,避免儿童接触鼠类及其污染物。如果儿童出现发热等疑似出血热症状,要及时就医,因为儿童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要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
2.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出血热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所以老年人在出血热流行季节等要更加注意防鼠灭鼠,避免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环境和物品。一旦出现相关症状,要尽快就医,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3.孕妇
孕妇感染出血热后,对自身和胎儿都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孕妇在生活中要尤其注意避免接触鼠类相关危险因素,如发现有疑似出血热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处理,以最大程度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