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分娩及产后密切接触)、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破损皮肤黏膜接触)、性传播(无防护性接触)、医源性传播(医疗操作器械未严格消毒)以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易感染且病情易迁延、生活中密切接触无破损皮肤黏膜感染风险低但特殊情况有风险等。
一、母婴传播
1.具体情况:
乙肝小三阳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婴儿接触到母亲的血液、羊水等体液,有可能感染乙肝病毒。例如,在一些母婴传播率较高的地区,若母亲为乙肝小三阳且病毒载量较高,婴儿感染的风险相对增加。这种传播方式在婴幼儿时期较为常见,因为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乙肝病毒的清除能力较弱。
此外,在产后的密切生活接触中,如母乳喂养等情况,也可能存在母婴传播的风险。对于处于哺乳期的乙肝小三阳母亲,若乳头存在破损等情况,婴儿通过吸吮乳汁也可能感染乙肝病毒。
二、血液传播
1.输血及血制品传播:
过去由于对献血者的筛查不够完善,曾有因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而感染乙肝的情况。随着医疗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通过输血及血制品感染的情况已大幅减少,但在一些医疗水平相对落后、检测不规范的地区仍有发生可能。例如,在一些小型医疗机构,若血制品的筛查流程不严格,就可能导致乙肝病毒的传播。
2.破损皮肤黏膜接触传播:
皮肤黏膜破损时,接触到乙肝小三阳患者的血液、体液等也可能感染。比如,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导致皮肤黏膜破损的物品时,如果乙肝小三阳患者的血液污染了这些物品,健康人使用后就有可能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感染乙肝病毒。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场所,如公共浴室、理发店等,如果理发工具等没有严格消毒,也存在通过破损皮肤黏膜传播乙肝病毒的风险。
三、性传播
1.具体机制:
乙肝小三阳患者的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可能含有乙肝病毒,在无防护的性接触过程中,病毒可通过黏膜或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导致感染。性传播在成年人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多个性伴侣的人群感染风险更高。例如,有多个性伴侣的人群,由于接触乙肝病毒的机会增加,感染乙肝小三阳的概率相对高于单一性伴侣者。在性活跃期的人群中,若不注意采取防护措施,感染乙肝小三阳的风险会显著上升。
四、医源性传播
1.医疗操作过程中的传播:
在一些医疗操作中,如牙科治疗、内镜检查等,如果医疗器械没有严格消毒,就可能导致乙肝病毒的传播。例如,牙科诊所使用的牙钻等器械,如果消毒不彻底,在为乙肝小三阳患者治疗后再为健康人治疗时,就可能将乙肝病毒传染给健康人。内镜检查如胃镜、肠镜等,如果清洗消毒不规范,也存在传播乙肝病毒的风险。此外,在一些不正规的医疗美容操作中,如纹身、穿耳等,如果使用的器械没有经过严格消毒,也可能导致乙肝病毒的传播。
五、其他因素
1.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等,由于自身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对乙肝病毒的抵抗力较弱,感染乙肝小三阳后更容易慢性化,且病情可能相对较重。艾滋病患者本身免疫系统就存在缺陷,当同时感染乙肝病毒时,病毒更容易在体内持续复制,导致乙肝小三阳的病情难以控制。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器官移植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来防止排异反应的患者,其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下降,感染乙肝病毒后清除病毒的能力减弱,容易发展为乙肝小三阳且病情迁延不愈。
2.生活中密切接触但无破损皮肤黏膜接触:
一般情况下,单纯的生活密切接触,如一起吃饭、握手等,若没有皮肤黏膜的破损,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较低。但如果健康人存在口腔黏膜破损等情况,而接触了乙肝小三阳患者的唾液等体液,也有一定的感染风险。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为少见,因为唾液中乙肝病毒的含量通常较低,且健康人的口腔黏膜具有一定的屏障作用。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乙肝小三阳患者口腔溃疡出血,而健康人与之有密切的口腔接触,就可能存在感染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