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溶栓需综合多方面考量,典型症状上有持续胸痛、心电图出现特定改变等指征;发病时间上12小时内及12-24小时内有相应表现可考虑;特殊人群如老年、女性患者及有出血风险者有不同考量;同时要排除绝对禁忌证和相对禁忌证情况来决定是否溶栓。
一、典型症状相关溶栓指征
1.持续胸痛:患者出现持续胸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这是心肌梗死常见的突出症状表现,当出现此类情况时需考虑溶栓指征。因为持续的心肌缺血损伤需要及时通过溶栓等措施恢复血流。
2.心电图改变:心电图出现相应改变,如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在肢体导联≥0.1mV,胸导联≥0.2mV,或者出现新出现的左束支传导阻滞。ST段抬高提示心肌细胞损伤处于较为典型的缺血性改变阶段,此时具备溶栓的心电图指征依据,通过溶栓恢复血流有望改善心肌预后。
二、发病时间相关溶栓指征
1.发病时间在12小时内:对于发病12小时内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若不能及时进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在就诊后能够在30分钟内完成溶栓药物给药,可考虑进行溶栓治疗。因为在发病12小时内,心肌组织仍有挽救的可能,通过溶栓开通梗死相关血管能最大程度挽救濒死心肌。
2.发病时间在12-24小时内且有进行性缺血性胸痛和广泛ST段抬高:部分发病12-24小时内的患者,仍有进行性缺血性胸痛症状,并且心电图存在广泛ST段抬高情况,也可考虑溶栓治疗。此时虽然时间稍长,但仍可能从溶栓开通血管中获益。
三、特殊人群的溶栓考量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后进行溶栓时,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由于老年患者脏器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溶栓过程中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要综合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基础疾病等情况,谨慎权衡溶栓的收益与风险。例如对于伴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使用溶栓药物时需考虑药物的代谢排泄对肾脏的影响。
2.女性患者:女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时,在判断指征上与男性类似,但要关注女性特殊的生理状况,如月经周期等可能对出血风险的影响。在溶栓过程中同样要严密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等情况,因为女性在生理状态下凝血等机制可能有一定特殊性。
3.有出血风险的患者:对于本身存在出血风险的患者,如患有严重高血压(血压控制不佳,收缩压>180mmHg等情况)、有消化道溃疡出血病史、近期有外伤史等患者,在考虑溶栓时需极为慎重。需充分评估溶栓带来的血管再通收益与可能引发的出血风险,可能需要更严格筛选,并在溶栓过程中加强监测,一旦出现出血相关表现需及时处理。
四、禁忌证相关排除情况
1.绝对禁忌证
既往发生过出血性脑卒中,或近6个月内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或脑血管事件,因为溶栓可能导致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近期(2-4周)有活动性内脏出血,如消化道大出血等情况,溶栓会加重出血。
严重未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溶栓可能导致血压进一步波动引发严重后果。
疑似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夹层时血管壁结构异常,溶栓可能导致夹层破裂等严重情况。
2.相对禁忌证
年龄>75岁,由于老年患者机体代偿能力等相对较弱,出血等风险相对较高,但并非绝对不能溶栓,需更谨慎评估。
有慢性严重高血压病史,血压控制不理想,此时溶栓的出血风险相对增加,需要在严密监测下进行评估。
有出血倾向,如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等情况,溶栓后出血可能性增大。
近期(<3周)有创伤史,包括大手术、创伤复苏等,溶栓可能导致创伤部位出血加重。
近期(<2周)曾有在不能压迫部位的大血管穿刺,溶栓后穿刺部位出血风险增加。
妊娠,妊娠期间溶栓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出血风险也较高。
近3个月内有缺血性脑卒中,但不包括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