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支气管炎由病毒、细菌等感染或气候、污染等非感染因素引起,婴幼儿易发病。其病因有感染和非感染因素,临床表现有症状和体征表现,诊断靠体格、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和对症治疗,预防要增强免疫力和避免感染源,患病时家长需密切观察婴儿病情变化并注意护理安全。
病因方面
感染因素:病毒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如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等。病毒感染可直接损伤支气管黏膜,导致炎症发生。细菌感染相对较少见,常见的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例如,在冬季流感高发季节,婴儿接触流感患者后容易感染流感病毒引发支气管炎。
非感染因素:气温骤降、空气过于干燥或污染严重等都可能刺激婴儿的支气管,引起炎症反应。比如寒冷的冬季,如果婴儿保暖不当,受到冷空气刺激,支气管黏膜的防御功能下降,就容易发生支气管炎。
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婴儿患支气管炎时,主要症状有咳嗽,初期为干咳,之后可伴有咳痰。还可能出现发热,体温可高可低,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部分婴儿体温可超过38.5℃。另外,可能会有呼吸增快、气促等表现,小婴儿还可能出现精神不佳、食欲减退等情况。例如,有的婴儿咳嗽持续几天,同时伴有体温波动,呼吸比平时加快。
体征表现:医生听诊时可闻及双肺呼吸音粗,可伴有不固定的散在干湿啰音。干湿啰音是由于支气管内有分泌物或炎症导致气道狭窄产生的。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仔细检查婴儿的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听诊肺部情况。通过听诊发现异常的呼吸音和啰音,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支气管炎。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帮助判断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通常会升高。病原学检查如病毒抗原检测、细菌培养等可明确病原体,有助于针对性治疗。例如,通过鼻咽拭子进行病毒抗原检测,能快速确定是否为病毒感染及具体的病毒类型。
影像学检查:一般情况下,婴儿支气管炎不需要常规进行胸部X线检查,但如果病情较重或怀疑有其他并发症时,会进行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部分婴儿可能有肺门阴影增浓等表现。
治疗原则(非药物干预为主,药物仅提及名称)
一般治疗:让婴儿多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湿润,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有助于缓解婴儿的呼吸道症状。例如,室内温度保持在22℃-25℃,湿度保持在50%-60%。给予婴儿充足的水分,有利于稀释痰液,使痰液更容易咳出。
对症治疗:对于咳嗽咳痰的婴儿,可采用拍背的方法帮助排痰,家长可以用空心掌轻轻拍打婴儿的背部,从下往上、从外往内拍。如果婴儿发热,体温低于38.5℃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毛巾擦拭婴儿的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若体温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但婴儿使用退热药物需谨慎选择合适的品种。
预防措施
增强免疫力: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等营养成分,有助于提高婴儿的免疫力。合理添加辅食,保证婴儿营养均衡,促进免疫系统发育。让婴儿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强体质,但要注意避免在空气污染严重或人群密集的场所长时间逗留。
避免感染源:在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婴儿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接触婴儿前要洗手,避免患有呼吸道感染的人员与婴儿密切接触。
特殊人群(婴儿)的注意事项
婴儿患支气管炎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婴儿的病情变化,如呼吸频率、体温、精神状态等。如果婴儿出现呼吸急促(婴儿呼吸频率超过60次/分钟)、口唇发绀、高热不退、精神萎靡等情况,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同时,在护理婴儿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因护理不当加重婴儿的病情。例如,拍背时力度要适中,避免损伤婴儿的肺部组织;给婴儿服用药物(如果有必要)时,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但由于婴儿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尽量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