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需从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鉴别诊断等方面进行评估。临床表现为1-3岁婴幼儿上感后2-3天出现干咳、发作性喘息等,病程3-5天可缓解但易复发;体格检查需关注一般状况及肺部体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病原学、CRP有相应表现;影像学X线可见肺纹理增粗等,CT非首选;需与支气管哮喘、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异物鉴别。
一、临床表现评估
1.症状表现
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多发生于1-3岁的婴幼儿,常在上呼吸道感染后2-3天出现持续性干咳和发作性喘息,喘息一般夜间或清晨加重,部分患儿可伴有发热,体温多为低热,少数可出现高热。
患儿喘息时可听到双肺布满哮鸣音,呼气延长,同时可闻及中细湿啰音,啰音部位不固定,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
2.病程特点
病程一般为3-5天,经治疗后可缓解,但部分患儿可能会反复发作,尤其在有过敏体质、反复呼吸道感染等情况时更易复发。
二、体格检查要点
1.一般状况
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若喘息明显,可能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或发绀等情况。对于婴幼儿,要注意其呼吸频率,正常婴幼儿呼吸频率为25-30次/分钟,若呼吸频率增快,超过40次/分钟,需警惕喘息性支气管炎的可能。
检查心率,喘息时心率可能增快,正常婴幼儿心率为110-130次/分钟,若心率超过160次/分钟,要考虑病情相对较重。
2.肺部体征
肺部听诊是重要的体格检查项目,除了听到哮鸣音和中细湿啰音外,还需注意双侧肺部体征是否对称,有无局部呼吸音减弱等情况,以排除其他肺部疾病如肺炎等。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一般正常,若合并细菌感染,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增高;若为病毒感染,淋巴细胞比例可增高。例如,有研究显示,在病毒感染引起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中,淋巴细胞比例常超过60%。
2.病原学检查
可进行病毒抗原检测,如鼻咽分泌物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抗原检测,有助于明确病因。例如采用免疫荧光法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呼吸道分泌物中的病毒抗原,阳性结果可帮助诊断由相应病毒引起的喘息性支气管炎。也可进行病毒核酸检测,能更准确地确定病原体。
3.C反应蛋白(CRP)
CRP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若CRP明显升高,提示可能合并细菌感染,需进一步检查明确感染灶。
四、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检查
胸部X线可见肺纹理增粗,部分患儿可出现肺门阴影增浓,一般无明显的肺部实变影,但需与肺炎等疾病鉴别,肺炎患儿胸部X线可出现斑片状阴影等典型表现,而喘息性支气管炎一般无此表现。对于反复喘息的患儿,需定期进行胸部X线检查,观察肺部情况的变化。
2.胸部CT检查
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在怀疑有其他肺部病变,如支气管异物等情况时可考虑进行胸部CT检查,胸部CT对于细微的肺部结构改变显示更清晰,但对于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等,胸部CT并非常规检查项目。
五、鉴别诊断
1.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多有反复发作的喘息病史,有家族过敏史者多见,其喘息发作多与接触过敏原、冷空气等有关,肺部哮鸣音更广泛,且支气管舒张试验等可呈阳性结果,而喘息性支气管炎一般首次发作多见,多数与感染相关,随着年龄增长部分患儿可逐渐缓解。
2.毛细支气管炎
毛细支气管炎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尤其是6个月以内婴儿,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引起,临床以喘憋、三凹征和喘鸣音为主要表现,胸部X线可见小点片状阴影、肺气肿等,而喘息性支气管炎的病情相对毛细支气管炎稍轻,肺部体征和影像学表现有一定差异。
3.支气管异物
支气管异物患儿多有异物吸入史,突然出现呛咳,随后出现喘息等症状,胸部X线可表现为阻塞性肺气肿或肺不张等,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胸部CT等检查可鉴别,喘息性支气管炎无异物吸入史,影像学表现与支气管异物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