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有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的症状,预防需控制传染源(隔离患者、治疗患者)、切断传播途径(通风换气、消毒)、保护易感人群(疫苗接种、增强体质、避免去密集场所等)。
一、猩红热的症状
(一)前驱期症状
1.发热:多为突然发热,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8-40℃左右,部分患者体温可达更高,儿童可能较成人更为明显,且发热程度与病情有一定相关性,一般病情越重,发热可能越显著,年龄较小儿童可能因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时更易出现惊厥等情况。
2.咽痛:咽部和扁桃体明显充血肿胀,可有咽痛症状,吞咽时疼痛加剧,部分儿童可能因咽痛而影响进食,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
3.草莓舌:病初舌苔白腻,以后白苔脱落,舌面潮红,舌乳头红肿突起,形似草莓,一般在发病后2-3天出现,这是猩红热比较典型的表现之一。
(二)出疹期症状
1.皮疹特点:皮疹一般在发热后1-2天出现,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然后迅速蔓延至全身。皮疹为针尖大小的充血性皮疹,按压可褪色,触之有砂纸感,皮疹之间皮肤潮红,严重时可呈弥漫性猩红色。在皮肤褶皱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等处,皮疹密集呈线状排列,称为“帕氏线”。面部潮红,但口鼻周围无皮疹,略显苍白,称为“口周苍白圈”。
2.出疹时间及顺序:出疹顺序有一定规律,先从颈部、腋下等部位开始,然后向躯干、四肢蔓延,整个出疹过程一般在24小时内遍及全身,但不同个体可能存在差异,年龄较小儿童出疹可能相对较缓。
(三)恢复期症状
皮疹一般于48小时达到高峰,然后按出疹顺序开始消退,2-4天内完全消退。退疹时可出现皮肤脱屑,一般来说,皮疹越多,脱屑越明显,脱屑程度轻重不一,轻者可呈糠屑样,重者可呈大片状脱皮,脱皮持续时间数天至数周不等,脱屑程度也与病情严重程度及个体差异有关,年龄较小儿童脱皮相对可能较轻缓。
二、猩红热的预防措施
(一)控制传染源
1.隔离患者:一旦发现猩红热患者,应立即进行隔离,隔离时间一般为6天左右,直到咽拭子培养无链球菌生长且症状消失后1周,如果合并有化脓性并发症,则需隔离至炎症消退。对于密切接触者,也应进行医学观察7-12天,以便早期发现可能的病例,儿童群体中若有猩红热患者,要及时对班级等集体场所进行排查,避免疾病传播。
2.治疗患者:确诊为猩红热后,应及时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首选青霉素类药物,如青霉素G等,一般用药后24小时左右,患者的症状可明显改善,如体温下降、咽痛减轻等,抗生素治疗能有效杀灭链球菌,降低传染性。
(二)切断传播途径
1.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每日至少通风2-3次,每次通风30分钟以上,这样可以降低空气中链球菌的浓度,减少传播机会。在猩红热流行季节,尤其是在学校、幼儿园等儿童聚集场所,更要注意室内通风。
2.消毒措施:对患者居住的房间进行定期消毒,可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物体表面、地面等的擦拭消毒,患者使用过的餐具、玩具等物品也应进行消毒处理,餐具可通过煮沸消毒等方式,玩具可采用合适的消毒液浸泡等方法进行消毒,减少病原体的存活和传播。
(三)保护易感人群
1.疫苗接种:目前虽然没有普遍使用的猩红热疫苗,但对于一些高危人群,如密切接触猩红热患者的儿童等,可关注相关疫苗研发进展。在有针对性的疫苗出现后,应及时接种以提高免疫力。
2.增强体质:儿童应加强体育锻炼,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牛奶、鸡蛋等,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降低感染猩红热的风险。在猩红热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如商场、游乐场等,如果必须前往,应佩戴口罩,减少与传染源的接触机会。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家长要更加精心护理,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因受凉等导致抵抗力下降而容易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