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心律不齐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与儿童自身特点及呼吸因素有关,多随年龄增长自愈;病理性可由心脏本身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和全身性疾病(如电解质紊乱、感染性疾病)引起。表现有心悸等,需通过心电图等检查诊断。生理性一般定期随访,病理性需针对病因治疗,婴幼儿要密切观察,治疗中遵医嘱定期复查。
一、生理性心律不齐
(一)儿童自身特点导致
儿童的心脏传导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年龄较小的婴幼儿中较为常见。例如新生儿和婴儿的迷走神经张力不稳定,可能会出现心律不齐。这是因为他们的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尚不完善,随着年龄增长,心脏传导系统逐渐发育健全,多数生理性心律不齐会自行消失。
(二)呼吸因素影响
与呼吸相关的心律不齐在小孩中也较为常见。当小孩呼吸时,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导致心律出现变化。一般在吸气时心率稍快,呼气时心率稍慢,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健康儿童身上,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通常不影响孩子的健康和生长发育。
二、病理性心律不齐
(一)心脏本身疾病引起
1.先天性心脏病
某些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可能出现心律不齐。例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先天性心脏病,由于心脏结构异常,影响心脏的正常电活动传导,从而导致心律不齐。这类患儿往往还伴有其他症状,如口唇发紫、生长发育迟缓等,需要通过心脏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
2.心肌病
儿童心肌病也可能导致心律不齐。例如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会影响心脏的节律。患儿可能出现乏力、气促等表现,心电图等检查可发现心律不齐的情况。
(二)全身性疾病影响
1.电解质紊乱
当小孩存在电解质紊乱时,如低钾血症或高钾血症等,会影响心肌的电生理活动,导致心律不齐。例如长期腹泻的小孩,容易出现电解质丢失,引发低钾血症,进而影响心脏节律。通过血液生化检查可以发现电解质的异常情况。
2.感染性疾病
严重感染时,如病毒性心肌炎,病毒侵犯心肌,引起心肌炎症反应,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可出现心律不齐。患儿常有发热、乏力、心悸等表现,心肌酶谱等检查有助于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及相关的心律不齐情况。
三、心律不齐的表现及检查
(一)临床表现
小孩心律不齐可能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但有些小孩可能症状不典型,仅在体检时发现心电图异常。如果是严重的心律不齐,可能会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孩子活动耐力下降等情况。
(二)相关检查
1.心电图检查
是诊断心律不齐最常用的方法。通过心电图可以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明确心律不齐的类型,如窦性心律不齐、早搏等不同的心律不齐表现。
2.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
对于一些短暂发作的心律不齐,普通心电图可能无法捕捉到,动态心电图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变化,有助于发现隐匿性的心律不齐情况。
3.心脏超声检查
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对于判断是否存在心脏本身的器质性病变导致的心律不齐有重要意义,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情况都可以通过心脏超声明确。
四、处理及注意事项
(一)生理性心律不齐的处理
对于生理性心律不齐,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定期随访观察即可。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多数可自行恢复正常。家长要注意让孩子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等。
(二)病理性心律不齐的处理
1.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的心律不齐,可能需要根据病情择期进行手术治疗;对于电解质紊乱引起的心律不齐,需要纠正电解质紊乱;病毒性心肌炎等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心律不齐,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抗病毒、营养心肌等治疗。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婴幼儿时期出现心律不齐的情况,家长要更加密切观察孩子的一般状况,如呼吸、面色、精神状态等。因为婴幼儿病情变化相对较快,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相关检查,以评估病情的变化和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