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低血压一般指收缩压低于90mmHg和(或)舒张压低于60mmHg,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病理性又有急性和慢性;儿童血压随年龄变化,也分生理性和病理性;老年人要防体位性低血压、谨慎用药,孕妇需营养均衡、定期产检防低血压。
一、成人低血压范围
(一)低血压的定义
一般来说,成人收缩压(俗称高压)低于90mmHg和(或)舒张压(俗称低压)低于60mmHg时,可认为是低血压。但也有个体差异,部分健康人群基础血压就偏低,若没有不适症状,可能不属于病理状态。
(二)低血压的分类及特点
1.生理性低血压
常见于部分健康人群,尤其体质较弱的女性,收缩压多在90-100mmHg,舒张压在60-70mmHg左右,一般无明显不适症状,多与遗传、体质等因素有关,对健康影响较小。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缺乏运动、饮食中摄入营养不足可能会加重这种生理性低血压的倾向,这类人群需要通过合理饮食(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摄入)、适度运动来维持身体正常状态。
2.病理性低血压
急性低血压:多是由某些突发因素引起,如大量失血、严重创伤、过敏、感染性休克等情况,收缩压可迅速下降至低于90mmHg,同时可能伴有头晕、心慌、冷汗、肢端发冷等症状,病情危急,需要立即就医处理。例如,严重外伤导致大量出血时,血液循环量急剧减少,血压会快速降低。
慢性低血压:可由多种慢性疾病引起,如慢性心力衰竭、严重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等。收缩压可能逐渐低于90mmHg,舒张压低于60mmHg,患者可能会有头晕、乏力、精神萎靡等表现,活动后症状可能加重。像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代谢率降低,会出现低血压及一系列代谢减缓的相关症状。
二、儿童低血压范围
(一)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正常血压范围
儿童的血压正常范围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一般来说,新生儿收缩压为60-70mmHg,舒张压为30-40mmHg;1岁时收缩压约为80mmHg,舒张压约为46mmHg;2岁后收缩压(mmHg)≈年龄×2+80,舒张压约为收缩压的2/3。如果儿童血压低于同年龄段正常范围下限,就可能存在低血压情况。
(二)儿童低血压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生理性低血压
部分健康儿童可能存在生理性低血压,比如一些体质较为瘦弱的儿童,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多与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有关。随着年龄增长,身体逐渐发育成熟,血压可能会逐渐恢复到正常范围。生活方式上,合理的营养摄入对儿童正常血压维持很重要,如果儿童挑食、偏食导致营养不足,可能会影响血压情况,需要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矿物质等摄入。
2.病理性低血压
可能由多种疾病引起,如先天性心脏病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异常,从而引起血压降低;严重感染导致休克时也会出现低血压;某些遗传代谢性疾病也可能影响血压。儿童出现低血压时可能表现为精神差、面色苍白、哭闹不安等,需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治疗。例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由于心脏结构异常,影响血液循环,会出现血压偏低以及活动耐力下降等表现。
三、低血压的相关注意事项
(一)特殊人群
1.老年人
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更容易出现低血压情况。要注意避免快速改变体位,如从卧位突然站起,因为这可能会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引起头晕甚至摔倒。日常生活中,测量血压要定时,了解自身血压变化情况。在用药方面,要谨慎使用降压药物,如需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容易出现血压过度降低的情况。
2.孕妇
孕期女性在中晚期可能会出现生理性的血压轻度降低,但如果血压过低且伴有头晕等不适,可能需要关注是否有贫血等情况。孕妇要注意营养均衡,保证铁、蛋白质等的摄入,以预防贫血导致的低血压。同时,要定期进行产检,监测血压和身体状况,确保自身和胎儿的健康。如果出现头晕等低血压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