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包括体质性和体位性,病理性涉及心血管、内分泌代谢、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疾病;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和针对病因治疗,一般治疗含饮食、运动、体位调整,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进行相应治疗以提升血压。
一、低血压的原因
(一)生理性因素
1.体质性低血压:多见于体质较弱的女性和老年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血压调节功能减退;女性在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等特殊生理阶段,也可能出现体质性低血压,这与身体的生理变化导致的血容量、血管紧张度等改变有关。
2.体位性低血压:常见于从卧位、坐位突然站起时,是由于体位的突然改变,导致血液快速流向下肢,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引起血压短暂下降。例如长时间卧床的人突然起身,或者乘坐电梯快速上升时,都可能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二)病理性因素
1.心血管疾病:如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律失常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射血功能,心肌梗死会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心力衰竭时心脏泵血功能减退,这些都可引起血压降低。例如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心肌大面积坏死,心脏输出量显著减少,从而出现低血压状态。
2.内分泌代谢疾病:像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素分泌不足会导致机体代谢率降低,交感神经活性下降,引起血压降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也会出现低血压,因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对维持血容量和血管张力有重要作用。
3.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等,这些疾病会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对血压的调节功能。自主神经系统受损后,不能正常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导致血压不稳定,出现低血压情况。
4.其他疾病:严重感染导致的脓毒症,会引起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从而导致低血压;大出血、脱水等情况会使血容量急剧减少,也会引发低血压。例如大量失血的患者,由于丢失了大量血液,血容量不足,血压会明显下降。
二、低血压的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对于体质性低血压的人群,要注意加强营养,适当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以增加血容量。同时,要适量多饮水,每日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维持血容量。对于老年人,饮食不宜过饱,以免餐后血液分流至胃肠道,导致心脑供血相对不足。
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可增强体质,改善血管的调节功能。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方式,避免剧烈运动。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年轻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慢跑、游泳等运动。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突然的体位变化。
体位调整:对于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在改变体位时要缓慢,比如从卧位坐起时,先坐一会儿,再缓慢站起;从坐位站起时,可先手扶桌椅等支撑物,然后再慢慢站起,避免突然起身导致血压骤降而发生晕厥。
(二)针对病因治疗
1.心血管疾病相关治疗:如果是心律失常引起的低血压,需要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进行相应治疗,如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对于心肌梗死患者,需要进行再灌注治疗(如溶栓、介入治疗等)以恢复心肌血液供应;心力衰竭患者则需要进行强心、利尿、扩血管等综合治疗来改善心脏功能,提高血压。
2.内分泌代谢疾病相关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需要补充甲状腺素进行替代治疗;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患者需要补充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等,以纠正激素缺乏导致的低血压。
3.神经系统疾病相关治疗:对于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低血压,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通过药物、康复训练等方法治疗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等疾病,以恢复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4.感染、失血等其他疾病相关治疗:脓毒症患者需要进行积极的抗感染治疗,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大出血患者需要及时止血、输血等补充血容量;脱水患者则需要进行补液治疗,纠正脱水状态,从而提升血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