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由HAV引起,经粪-口传播,儿童症状轻、成人重,自限性病程,靠抗-HAVIgM等诊断,对症支持治疗,通过管理传染源等预防;乙肝由HBV引起,经血液等传播,潜伏期长,症状因人群和病情而异,靠“乙肝两对半”等诊断,慢性乙肝需抗病毒等治疗,通过管理传染源等预防,接种乙肝疫苗等是重要预防措施。
乙肝:由乙肝病毒(HBV)引起,HBV属嗜肝DNA病毒科。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等)、母婴传播(母亲传给婴儿)、性传播等。
临床表现方面
甲肝:
儿童感染甲肝后,症状相对较轻,部分可能无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皮肤和巩膜发黄)等,黄疸期可能出现尿色加深如浓茶样。一般病程呈自限性,多数在3-6个月内康复,极少发展为慢性肝炎。
成人感染甲肝后,症状相对明显,除上述消化道症状外,发热较为常见,病程相对儿童可能稍长,但总体预后较好。
乙肝:
潜伏期较长,可为1-6个月。
急性乙肝在儿童和成人表现有所不同,儿童急性乙肝多数症状较轻,部分可无症状,而成人急性乙肝症状相对较重,常见乏力、纳差、腹胀、尿黄、黄疸等,少数可发展为重型乙肝,危及生命。慢性乙肝患者,可长期携带病毒,部分患者会有乏力、肝区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病情反复活动者可能出现肝掌、蜘蛛痣、脾大等表现,长期不愈可进展为肝硬化、肝癌。
实验室检查方面
甲肝:
血清学检查:抗-HAVIgM是诊断甲肝的特异性指标,发病后1-2周内即可在血清中检出,3-6个月内消失,可作为甲肝急性期感染的诊断依据;抗-HAVIgG出现于恢复期,可长期存在,阳性表示既往感染过甲肝病毒。
肝功能检查:急性期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可升高。
乙肝:
血清学检查:“乙肝两对半”包括HBsAg(乙肝表面抗原)、抗-HBs(乙肝表面抗体)、HBeAg(乙肝e抗原)、抗-HBe(乙肝e抗体)、抗-HBc(乙肝核心抗体)。HBsAg阳性表示感染了乙肝病毒;抗-HBs阳性表示对乙肝有免疫力,可能是接种乙肝疫苗后或既往感染乙肝康复后;HBeAg阳性表示乙肝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抗-HBe阳性通常表示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抗-HBc阳性表示既往感染或现症感染,抗-HBcIgM阳性提示乙肝病毒急性感染。
肝功能检查: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ALT、AST等升高,胆红素升高等;还可通过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了解乙肝病毒在体内的复制水平,数值越高,病毒复制越活跃,传染性越强。
治疗方面
甲肝:目前甲肝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患者需休息,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等,一般不需要抗病毒治疗,多数患者可自愈。
乙肝:慢性乙肝需要根据病情进行抗病毒等治疗,如符合抗病毒指征可选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抗病毒药物,但具体治疗方案需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制定。儿童乙肝患者在治疗时需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用药需谨慎评估。
预防方面
甲肝:
管理传染源:对甲肝患者要早期隔离,隔离期自发病日起3周。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食、饮水及个人卫生管理,如不吃生冷食物,加强水源保护,搞好环境卫生等。
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甲肝疫苗是预防甲肝的有效措施,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AV抗体,起到保护作用,儿童和成人都可接种。
乙肝:
管理传染源:对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管理,定期监测病情。
切断传播途径:避免不安全的输血和注射,推广使用安全注射器,性生活中使用安全套等。
保护易感人群:接种乙肝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新生儿出生后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儿童和成人未感染过乙肝且无免疫力者也应接种,接种乙肝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Bs,抵御乙肝病毒感染。对于母亲为乙肝携带者的新生儿,还需在出生后及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进一步提高保护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