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引产是通过医学手段终止妊娠的过程,适用于妊娠中晚期因医学原因需终止妊娠的情况,核心目的是保障母婴健康。其分为药物引产和机械性引产两类,药物引产适用于妊娠14~28周且宫颈条件不成熟或需减少机械操作风险的患者,操作包括术前评估、药物选择、用药方式及监测处理;机械性引产适用于妊娠28周以上或宫颈条件较成熟的患者,操作涵盖宫颈扩张、羊膜腔内注射及术后观察。特殊人群如高龄孕妇、有剖宫产史者、合并慢性疾病者及感染风险者引产时需特别注意。术后需观察出血量、预防感染、提供心理支持及复查随访。循证医学显示,药物引产有效率较高但可能增加宫缩过强风险,机械性引产有感染和宫颈裂伤风险,目前无证据表明单次引产增加不孕或早产风险,但多次引产可能增加宫颈机能不全风险。人工引产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并规范操作,患者需充分知情后选择方案,术后密切随访确保身心全面恢复。
一、人工引产的定义与适应症
人工引产是指通过医学手段终止妊娠的过程,通常适用于妊娠中期(14~27周)或晚期(28周及以上)因医学原因(如胎儿严重畸形、母体严重疾病、死胎等)需终止妊娠的情况。其核心目的是保障母婴健康,避免因继续妊娠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
二、人工引产的分类与操作流程
根据妊娠周数及母体情况,人工引产主要分为药物引产和机械性引产两类,具体流程如下:
1.药物引产
适用情况:适用于妊娠14~28周,尤其是宫颈条件不成熟或需减少机械操作风险的患者。
操作流程:
1.术前评估:通过超声检查确认孕周、胎盘位置及胎儿情况,排除引产禁忌症(如前置胎盘、感染等)。
2.药物选择:常用药物包括前列腺素制剂(如米索前列醇)和催产素。前列腺素可促进宫颈成熟并诱发宫缩,催产素则用于增强宫缩强度。
3.用药方式:前列腺素多通过阴道给药,催产素需静脉滴注,剂量需根据宫缩反应调整。
4.监测与处理:用药后需密切监测宫缩频率、强度及胎儿心率,若出现宫缩过强或胎儿窘迫,需立即停药并采取干预措施。
2.机械性引产
适用情况:适用于妊娠28周以上或宫颈条件较成熟的患者。
操作流程:
1.宫颈扩张:通过海藻棒或Foley导管等器械机械性扩张宫颈,促进宫颈成熟。
2.羊膜腔内注射:在超声引导下向羊膜腔内注射依沙吖啶等药物,诱发宫缩并终止妊娠。
3.术后观察:需监测阴道出血、宫缩及胎儿排出情况,必要时行清宫术以避免残留。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高龄孕妇(≥35岁):因宫颈弹性下降,引产失败风险较高,需术前充分评估宫颈条件,必要时联合使用药物与机械方法。
2.有剖宫产史者:需警惕子宫破裂风险,引产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宫缩强度及子宫下段厚度。
3.合并慢性疾病者(如高血压、糖尿病):需在引产前控制基础疾病,避免因引产诱发急性并发症(如子痫前期、酮症酸中毒)。
4.感染风险者:引产前需排除生殖道感染,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四、术后护理与并发症预防
1.观察出血量:引产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需警惕产后出血,需及时处理。
2.预防感染:保持外阴清洁,避免盆浴及性生活至少4周,必要时使用抗生素。
3.心理支持:引产可能引发情绪波动,需提供心理疏导及家庭支持。
4.复查与随访:引产后2周需复查超声,确认宫腔无残留,并评估子宫恢复情况。
五、循证医学依据与风险评估
1.药物引产的安全性:多项研究表明,前列腺素类药物在妊娠中期引产中的有效率达80%~90%,但可能增加宫缩过强风险(约5%~10%)。
2.机械性引产的并发症:羊膜腔内注射的感染风险约为1%~2%,宫颈扩张过程中可能发生宫颈裂伤(<5%)。
3.长期影响:目前无证据表明单次引产增加不孕或早产风险,但多次引产可能增加宫颈机能不全风险。
人工引产是一项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并规范操作的医疗行为,患者需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选择合适方案。术后需密切随访,确保身体与心理的全面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