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女性乳房出现肿块疼痛可能由乳汁淤积或乳腺炎引起,乳汁淤积是因未及时排空乳房致乳汁积聚,乳腺炎分急性哺乳期乳腺炎(多因细菌感染,乳头破损皲裂致细菌侵入)和浆细胞性乳腺炎(非哺乳期也可发病,机制与乳腺导管扩张等有关)。通过体格检查、超声检查等诊断,乳汁淤积可通过增加哺乳次数、局部按摩、热敷处理,乳腺炎根据类型及病情分别采用不同治疗,哺乳期女性发现应及时就医,注意自身及婴儿护理,用药遵医嘱。
一、常见原因及对应情况
(一)乳汁淤积
发生机制:哺乳期女性若未能及时排空乳房,乳汁会在乳腺内积聚,形成肿块,同时可能伴有疼痛。这在初产妇中较为常见,因为她们可能不太熟悉哺乳技巧,容易出现乳汁排出不畅的情况。例如,宝宝吸吮力度不够、吸吮时间短,或者产妇因乳头疼痛等原因减少哺乳次数,都可能导致乳汁淤积。
年龄性别因素:主要发生在哺乳期女性,尤其是初产妇,与性别相关,男性一般不会出现哺乳期乳汁淤积的情况。生活方式上,如果产妇哺乳间隔时间过长、单次哺乳时间过短等都可能增加乳汁淤积风险。
(二)乳腺炎
急性哺乳期乳腺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通常是由于乳头破损或皲裂,细菌侵入乳腺组织导致炎症。患者除了乳房肿块、疼痛外,还可能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在年龄方面,主要发生在哺乳期女性,不同年龄段的哺乳期女性都可能患病,但初产妇相对更易发生,可能与乳头皮肤相对娇嫩、哺乳经验不足等有关。生活方式上,不注意乳头清洁、乳头有损伤等情况会增加感染风险。
浆细胞性乳腺炎:也称为非哺乳期乳腺炎,但其也可能在哺乳期发病,发病机制与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等有关,肿块可伴有疼痛、乳头溢液等表现,发病年龄相对较广,不限于哺乳期女性特定年龄段,但哺乳期发病时需特别注意与其他哺乳期乳房问题鉴别。
二、相关检查与诊断
(一)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乳房肿块的大小、位置、质地,有无压痛、波动感等。同时会检查乳头、乳晕情况,了解有无破损、溢液等。
(二)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清晰显示乳房内肿块的形态、大小、内部回声等情况,有助于区分乳汁淤积形成的低回声肿块还是乳腺炎等导致的异常回声情况,对哺乳期乳房肿块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尤其适用于哺乳期女性,对胎儿及产妇辐射影响小。
磁共振成像(MRI):一般在必要时使用,对于一些疑难病例的鉴别诊断有帮助,但在哺乳期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
三、处理与建议
(一)乳汁淤积的处理
增加哺乳次数:让宝宝多吸吮肿块所在部位的乳房,通过宝宝的吸吮刺激,促进乳汁排出,缓解乳汁淤积。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要确保正确的含接姿势,保证有效吸吮。
局部按摩:在哺乳前,可以轻柔按摩乳房肿块部位,从周边向乳头方向按摩,帮助疏通乳腺导管,但要注意力度适中,如果按摩过程中疼痛明显应及时调整力度。
热敷:哺乳前用温热的毛巾热敷乳房,每次15-20分钟,可促进血液循环,利于乳汁排出,但如果是乳腺炎伴有发热等情况时要谨慎热敷,避免炎症扩散。
(二)乳腺炎的处理
急性哺乳期乳腺炎:如果感染较轻,可继续哺乳,同时应用抗生素治疗(具体抗生素需遵医嘱,因为哺乳期用药需考虑对婴儿的影响),但如果感染严重形成脓肿,则可能需要暂停哺乳并进行脓肿切开引流等处理。
浆细胞性乳腺炎:治疗相对复杂,根据病情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治疗,或者手术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哺乳期发病时要综合考虑对婴儿的影响以及母亲的病情需要进行权衡。
(三)特殊人群提示
哺乳期女性发现乳房肿块疼痛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在就医过程中要如实告知医生哺乳情况、症状出现的时间等信息。对于婴儿,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喂养习惯,确保其健康成长,同时母亲要注意自身乳房的护理,保持乳头清洁,避免乳头损伤等情况发生。如果需要用药治疗,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