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胸膜炎积液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致胸膜炎症引发胸腔液体异常积聚,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有胸痛、呼吸困难、发热等表现,可通过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结核菌素试验诊断,治疗包括抗结核及胸腔穿刺抽液,抗结核遵循相关原则,抽液要注意操作事项。
一、结核性胸膜炎积液的定义
结核性胸膜炎积液是指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胸膜炎症导致的胸腔内液体异常积聚。当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胸膜时,会引起胸膜的炎症反应,使得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的液体、蛋白质等成分渗出到胸膜腔,从而形成胸腔积液。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方面: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病,但青少年和儿童相对较为常见。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更容易引发胸膜的免疫反应导致积液形成;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也是结核性胸膜炎积液的易发人群。
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在一些研究中发现,可能在特定的感染环境下有不同表现,但总体来说男女发病概率无显著的绝对差异。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的人群,机体抵抗力低下,更容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进而引发结核性胸膜炎积液;长期吸烟的人,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呼吸道黏膜,影响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的防御能力,增加患病风险;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等情况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也可能促使结核性胸膜炎积液的发生。
病史方面:有结核病史的人群,尤其是既往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但未彻底治愈的人,体内可能仍有潜在的结核分枝杆菌,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结核分枝杆菌容易再次活跃,侵犯胸膜引发炎症和积液;有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功能严重受损,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抵御能力极弱,是结核性胸膜炎积液的高危人群。
三、临床表现相关要点
症状表现:患者可能出现胸痛,多为刺痛,在深呼吸或咳嗽时加重;还会有呼吸困难,这是因为胸腔积液增多压迫肺组织导致通气功能受限,少量积液时呼吸困难可能不明显,随着积液量增加,呼吸困难会逐渐加重;部分患者会有发热症状,一般为低热,体温多在37.3-38℃左右,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高热;还可能伴有乏力、盗汗、食欲不振等全身中毒症状。
体征方面:少量积液时,可能无明显体征;中等量及大量积液时,患侧胸廓饱满,触觉语颤减弱,叩诊呈实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四、诊断相关内容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可发现胸腔积液的征象,少量积液时表现为肋膈角变钝,中等量积液时可见弧形上缘的积液影;胸部CT检查对于积液的检出更为敏感,能更清晰地显示胸腔积液的量、范围以及胸膜的情况等。
实验室检查:胸腔穿刺抽液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方法,抽出的胸腔积液一般为草黄色渗出液,比重高于1.018,白细胞计数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积液中腺苷脱氨酶(ADA)活性常升高,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有一定的提示意义;积液中结核分枝杆菌的检查,如涂片抗酸染色、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等,若能找到结核分枝杆菌则可明确诊断,但阳性率相对较低。
结核菌素试验: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阳性提示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但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结核性胸膜炎,因为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
五、治疗相关原则
抗结核治疗:一旦确诊结核性胸膜炎积液,应尽早进行抗结核治疗,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的用药原则。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体重等情况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同时密切关注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如肝损害等;老年人用药时也要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有所减退。
胸腔穿刺抽液:对于中等量及大量胸腔积液的患者,需要进行胸腔穿刺抽液,既可以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等症状,又有助于明确积液的性质,协助诊断。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操作,防止继发感染;对于儿童患者,操作要更加轻柔,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损伤;抽液量要适当,不宜过快过多,防止发生复张性肺水肿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