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过敏性紫癜是病程超3个月且反复的微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感染、食物、药物等可致病因,有皮肤、消化道、关节、肾脏等临床表现,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诊断,需与其他病鉴别,治疗有一般、药物治疗等,儿童、成年人、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慢性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较常见的微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病程超过3个月且病情反复。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机体接触某些致敏原后,引发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小血管壁,导致血管炎症。
二、病因
1.感染因素:细菌感染(如β溶血性链球菌)、病毒感染(如风疹病毒、麻疹病毒等)、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等)都可能诱发慢性过敏性紫癜。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受感染影响,比如链球菌感染后1-3周易引发相关症状。
2.食物因素:某些食物可成为致敏原,如鱼虾、蟹、蛋、牛奶等。如果儿童长期食用这类易致敏食物,且自身免疫调节功能较弱,就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3.药物因素: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等)、磺胺类药物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导致慢性过敏性紫癜。不同年龄段人群对药物的耐受和反应不同,儿童用药更需谨慎评估。
4.其他因素:花粉、尘埃、疫苗接种、虫咬等也可能是诱因。生活方式不健康、长期处于压力状态等也可能影响机体免疫,增加患病几率。
三、临床表现
1.皮肤症状:反复出现皮肤紫癜,多见于下肢和臀部,对称分布,初起为紫红色斑丘疹,高出皮肤,压之不褪色,随后可融合成片。儿童皮肤较薄嫩,紫癜表现可能更明显,且由于好动,下肢紫癜出现几率相对更高。
2.消化道症状:可出现腹痛、呕吐、便血等,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部位不固定,以脐周和下腹部多见。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仅表现为哭闹不安,家长需密切观察。
3.关节症状:部分患儿会有关节肿痛,多见于膝、踝、肘、腕等关节,可单发或多发,关节肿胀消退后一般不留畸形。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无法准确描述关节疼痛,家长要留意其肢体活动情况。
4.肾脏症状:少数患儿会出现肾脏受累,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等,称为紫癜性肾炎,严重时可影响肾功能。儿童肾脏处于发育阶段,紫癜性肾炎对其肾功能的影响需要密切监测。
四、诊断
1.临床表现:根据典型的皮肤紫癜、伴或不伴消化道、关节、肾脏症状。
2.实验室检查: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可呈阳性;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正常或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尿常规检查如有肾脏受累可有蛋白尿、血尿等;凝血功能一般正常。
3.鉴别诊断:需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风湿性关节炎、肾小球肾炎等疾病相鉴别。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进行区分。
五、治疗与管理
1.一般治疗:避免接触可疑致敏原,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儿童要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机体恢复。
2.药物治疗: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减轻过敏反应;维生素C及钙剂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如有腹痛可使用解痉药物;对于肾脏受累较严重的患儿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尤其儿童用药要考虑年龄和体重等因素。
3.病情监测: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儿童要定期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家长要协助记录病情变化情况。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成熟,患病后要更加注重护理。饮食上要严格避免接触已知致敏食物,遵医嘱用药,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关注生长发育情况。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细心观察其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及时发现异常并就医。
2.成年人:成年人患病后要注意规律生活,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定期复查,防止病情进展为慢性并出现严重并发症。
3.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慢性过敏性紫癜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的代谢和反应影响,用药需更加谨慎,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同时关注紫癜对生活质量的影响,采取合适的康复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