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产是通过医学手段终止妊娠并排出胎儿及附属物的过程,核心目的是解决母体健康风险、胎儿发育异常或社会因素导致的妊娠问题;其分为非手术类(药物、机械性)和手术类(剖宫产、清宫术)方法;引产需严格遵循医学指征(母体、胎儿、胎盘因素)和禁忌(绝对、相对禁忌);流程包括术前评估、术中监测、术后管理;特殊人群(高龄、多胎、瘢痕子宫、合并糖尿病)需针对性处理;引产后需关注身体恢复、心理支持及生育计划。
一、引产的定义与核心目的
引产是指通过医学手段主动诱发子宫收缩,促使妊娠终止并排出胎儿及附属物的过程,其核心目的包括解决母体健康风险(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早剥)、胎儿发育异常(如严重畸形、遗传病)或社会因素(如死胎、母体严重疾病无法继续妊娠)。与自然分娩不同,引产是人为干预的终止妊娠方式,需严格遵循医学指征。
二、引产是否属于手术及操作分类
1.非手术类引产方法
1.1.药物引产:通过阴道或口服给药,常用药物包括米索前列醇(促进宫颈成熟)和缩宫素(刺激子宫收缩)。研究显示,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可提高引产成功率(成功率约85%~90%),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单一用药。
1.2.机械性引产:使用水囊或海藻棒扩张宫颈,促进内源性前列腺素释放。适用于宫颈条件不成熟的孕妇,但需警惕感染风险(感染率约2%~5%)。
2.手术类引产方法
2.1.剖宫产引产:仅在母体或胎儿出现紧急危险(如脐带脱垂、胎儿窘迫)时采用,属于有创操作,术后需密切监测出血及感染。
2.2.清宫术:引产后若宫腔残留组织超过2cm或持续出血,需通过刮宫清除残留物,降低感染和贫血风险。
三、引产的医学指征与禁忌
1.医学指征
1.1.母体因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血压≥160/110mmHg)、子痫前期、母体器官功能衰竭(如心衰、肾衰)。
1.2.胎儿因素:严重畸形(如无脑儿、严重心脏畸形)、胎儿生长受限伴血流异常、死胎。
1.3.胎盘因素:胎盘早剥面积超过1/3、前置胎盘出血无法控制。
2.禁忌情况
2.1.绝对禁忌:母体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小板<50×10/L)、严重心肺疾病(如NYHA分级Ⅲ~Ⅳ级)、生殖道感染未控制。
2.2.相对禁忌:年龄<18岁或>40岁(需评估骨盆条件)、多次剖宫产史(子宫瘢痕厚度<2.5mm时风险增加)。
四、引产流程与风险控制
1.术前评估:通过超声测量宫颈长度(<2.5cm提示宫颈成熟)、Bishop评分(≥6分引产成功率较高)及胎儿情况(如胎位、羊水量)。
2.术中监测:持续胎心监护(警惕胎儿窘迫)、子宫收缩频率(每10分钟≥3次为有效)、出血量(超过500ml需干预)。
3.术后管理:观察24小时出血量、体温(≥38℃提示感染可能)、子宫复旧情况(宫底每日下降1~2cm)。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高龄孕妇(≥35岁):引产前需评估心血管功能(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因子宫收缩乏力风险增加,建议选择药物联合机械引产。
2.多胎妊娠孕妇:引产时需缩短第二产程(避免超过30分钟),降低子宫破裂风险,术后需复查超声确认所有胎儿及胎盘排出。
3.瘢痕子宫孕妇:引产前需通过MRI评估子宫瘢痕厚度,若<2.5mm建议剖宫产终止妊娠,避免子宫破裂(发生率约1%~4%)。
4.合并糖尿病孕妇:引产期间需监测血糖(目标范围4.4~6.7mmol/L),避免低血糖(<3.9mmol/L)或高血糖(>11.1mmol/L)影响子宫收缩。
六、引产后恢复与随访
1.身体恢复:引产后6周内避免性生活及盆浴,预防盆腔炎;每日测量体温,若持续≥38℃超过48小时需排查感染。
2.心理支持:约30%引产孕妇出现抑郁症状,建议通过心理咨询或支持小组缓解情绪,必要时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
3.生育计划:引产后建议等待3~6个月再妊娠,以降低胎盘植入风险(研究显示间隔<6个月时风险增加2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