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是否为猩红热需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与其他相似疾病鉴别来判定。临床表现有突然发热、1-2天后颈部等部位开始出疹(针尖大小充血性皮疹、压之褪色、触之砂纸感、疹间无正常皮肤,24小时蔓延全身)、2-3天后出现杨梅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病原学检查咽拭子培养可分离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快速抗原检测可初步筛查;需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麻疹、风疹等鉴别,若怀疑患猩红热应及时就医做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以便针对性治疗。
一、临床表现观察
(一)发热情况
猩红热患者通常会出现突然发热的情况,多为高热,体温可达到38℃~40℃左右,不同年龄人群可能略有差异,儿童可能体温上升相对较快且波动可能稍大,但一般都表现为明显的发热症状,这是因为链球菌感染后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
(二)皮疹表现
1.出疹时间:一般发热1~2天后开始出疹,皮疹首先见于颈部、腋下和腹股沟处,24小时内迅速蔓延至全身。
2.皮疹特点:皮疹为针尖大小的充血性皮疹,压之褪色,触之有砂纸感,疹间无正常皮肤,严重时可融合成片。这种皮疹表现是由于链球菌产生的毒素引起皮肤血管充血、炎性细胞浸润等改变所致。不同年龄人群皮疹表现基本相似,但儿童皮肤相对娇嫩,可能皮疹的触感等感受会因个体皮肤敏感度不同略有差异,但整体特征是符合的。
(三)杨梅舌
发病2~3天后,舌乳头红肿突出,初期白色舌苔覆盖,之后舌苔脱落,舌面潮红,舌乳头突出,形似杨梅,这是猩红热较具特征性的表现之一,主要是因为链球菌感染累及舌部,引起舌部黏膜及乳头的炎症反应。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升高,一般可达(10~2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超过80%,这是因为细菌感染引发机体的免疫应答,导致白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多,发挥吞噬杀菌等免疫作用来应对链球菌感染。不同年龄儿童的血常规数值范围略有不同,但基本变化趋势是相似的。
(二)病原学检查
1.咽拭子培养:取咽部或其他病灶分泌物进行培养,可分离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这是确诊猩红热的金标准。通过培养可以明确病原体,因为只有培养出特定的链球菌才能确定是猩红热的感染源。不同年龄人群采集咽拭子的操作可能因儿童配合度等有所不同,但操作原理是一致的。
2.快速抗原检测:利用免疫荧光法或快速链球菌抗原检测试验,可快速检测出咽拭子中的链球菌抗原,但其准确性相对培养法稍低,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若快速抗原检测阳性,还需进一步通过培养等确诊。
三、与其他相似疾病鉴别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也可能有发热、皮疹等表现,但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皮疹多为荨麻疹样、脓疱疹等,一般没有猩红热那样典型的砂纸样充血性皮疹,而且病原学检查可以区分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还是链球菌感染。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感染这两种细菌后的临床表现可能在皮疹细节等方面有差异,但通过病原学检查可明确区分。
(二)麻疹
麻疹一般发热3~4天后出疹,出疹顺序是先见于耳后、发际,然后逐渐蔓延至面部、躯干、四肢,皮疹为红色斑丘疹,疹间有正常皮肤,同时伴有卡他症状(如咳嗽、流涕等),与猩红热的出疹时间、顺序和皮疹特点均不同,通过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病原学等检查可鉴别。不同年龄人群患麻疹或猩红热的概率和表现可能因免疫系统发育等有所不同,但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检查可区分。
(三)风疹
风疹发热1~2天后出疹,皮疹先从面部开始,迅速蔓延至全身,为淡红色斑丘疹,疹间有正常皮肤,全身症状一般较轻,病原学检查可发现风疹病毒相关指标异常,与猩红热可通过这些方面鉴别。不同年龄人群感染风疹或猩红热时,临床表现的差异可通过具体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来区分。
总之,判断是否为猩红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与其他相似疾病鉴别来综合判定。如果怀疑孩子患有猩红热,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