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引发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灌注不足为表现的综合征,按发病进程分急性和慢性,按心脏受累部位分左、右、全心衰竭,常见病因有基础心血管疾病及诱发因素,病理生理机制包括神经内分泌机制激活和心肌重构。
按发病进程分类
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心衰可以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也可以心功能正常或处于代偿期的心脏突然起病。
慢性心力衰竭:是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可以稳定、恶化或失代偿。慢性心衰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特点是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但上述表现并非同时出现。一般均有心肌重构的基础,一旦起始,即使没有新的心肌损害,临床亦处于持续发展过程。
按心脏受累部位分类
左心衰竭: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肺循环淤血和心排血量降低所致的临床综合征。症状以呼吸困难最为重要,可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肺水肿。查体可有肺部湿性啰音等表现。
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体循环淤血为主的综合征。症状可有消化道症状(如腹胀、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和劳力性呼吸困难等。体征有水肿(可表现为身体低垂部位的对称性凹陷性水肿等)、颈静脉征(如颈静脉怒张等)、肝脏肿大等。
全心衰竭:右心衰竭继发于左心衰竭而形成的全心衰竭,当右心衰竭出现后,左心衰竭肺淤血的临床表现可有所减轻。
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
基础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瓣膜病、心肌病等。以冠心病最为常见,在我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高血压是导致心力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使心脏后负荷加重,左心室长期处于压力超负荷状态,最终导致左心室肥厚、扩张,发展为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如二尖瓣狭窄、关闭不全等,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血流动力学,逐渐导致心功能受损引发心力衰竭。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扩张型心肌病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伴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室非对称性肥厚为特点的一种心肌病,这些心肌病都会直接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进而引发心力衰竭。
诱发因素:感染是常见的诱因,如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后,机体代谢增加,心脏负荷加重,且病原体产生的毒素等可直接损害心肌,容易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尤其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可使心脏舒张期充盈时间缩短,心排血量降低,容易引发心力衰竭。血容量增加,如钠盐摄入过多,静脉输入液体过多、过快等,可使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前负荷加重,诱发心力衰竭。过度体力劳累或情绪激动,如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暴怒等,可使心脏负荷明显增加,心肌耗氧量急剧增加,原有病变的心脏不能满足机体需求,从而诱发心力衰竭。治疗不当,如不恰当停用利尿药物等,可导致液体潴留,心脏负荷加重,引发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
神经内分泌机制激活:当心力衰竭发生时,机体启动神经内分泌系统进行代偿。交感神经系统激活,会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短期内可增加心排血量,代偿心功能,但长期激活会导致心肌细胞凋亡、纤维化等,加重心肌损害。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血管紧张素Ⅱ等物质增多,可导致血管收缩,水钠潴留,加重心脏负荷,进一步促进心肌重构。
心肌重构:心肌重构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心肌重构表现为心肌细胞肥大、凋亡,细胞外基质成分改变等。心肌细胞肥大初期可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但长期的肥大最终会导致心肌收缩舒张功能障碍;细胞外基质的改变会影响心肌的顺应性等,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促使心力衰竭不断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