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半宝宝急性肠炎的定义与病因包括感染(病毒、细菌)和饮食不当,临床表现有腹泻、呕吐、发热等,诊断靠病史、体格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分饮食、补液、药物调整,家庭护理要注意臀部、观察病情等,预防要注意饮食卫生、习惯、避免交叉感染和合理添辅食。
一、急性肠炎的定义与病因
急性肠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肠道黏膜急性炎症,一岁半宝宝发生急性肠炎,常见病因包括感染因素,如病毒(轮状病毒等)、细菌(大肠杆菌等)感染,也可能与饮食不当(如进食不洁食物、食物过敏等)有关。轮状病毒感染是婴幼儿急性肠炎常见的病毒病因,研究表明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可在托幼机构等儿童聚集场所引起暴发流行。
二、临床表现
1.腹泻:宝宝会出现频繁的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水样便、蛋花汤样便等,每日次数可达数次至十余次。这是因为肠道黏膜受到炎症刺激,吸收功能障碍,导致水分和电解质大量排出。
2.呕吐:部分宝宝会出现呕吐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由于胃肠道炎症影响了胃肠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食物不能正常消化吸收,从而引起呕吐。
3.发热:有些宝宝可能伴有发热,体温可升高至38℃甚至更高。这是身体对感染的一种免疫反应,炎症介质等会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导致发热。
4.其他:宝宝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哭闹不安、食欲减退等表现,严重时还可能出现脱水(如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三、诊断方法
1.病史询问:了解宝宝近期的饮食情况、接触史等,比如是否进食过新的食物、是否与腹泻患儿有接触等。
2.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宝宝的腹部,可能发现腹部稍胀,有轻压痛等情况。
3.实验室检查
大便常规:可查看大便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等,帮助判断是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肠炎。如果是细菌感染,大便常规中可能会有较多白细胞;病毒感染时,白细胞可能正常或轻度增多。
大便病原体检测:如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等,有助于明确病因。
四、治疗原则
1.饮食调整:对于一岁半的宝宝,需要调整饮食。如果是母乳喂养,可继续母乳喂养,但妈妈要注意饮食清淡;如果是人工喂养,可暂时更换为腹泻奶粉等易消化的配方奶。同时,适当减少喂奶量和喂奶次数,减轻胃肠负担。
2.补液治疗:预防和纠正脱水是关键。如果宝宝腹泻、呕吐不严重,可口服补液盐,按照说明书正确配制,少量多次给宝宝服用,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如果宝宝出现中重度脱水等情况,则需要静脉补液,补充水分、电解质和营养物质。
3.药物治疗: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可能会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但需谨慎选择。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肠炎,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可使用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它能吸附病原体和毒素,保护肠道黏膜;还可使用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如双歧杆菌等,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平衡。
五、家庭护理要点
1.臀部护理:由于宝宝频繁腹泻,要注意及时更换尿布,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预防红臀。可涂抹护臀膏等保护臀部皮肤。
2.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体温、腹泻次数、呕吐情况、尿量等。如果宝宝出现精神极度萎靡、持续高热、频繁呕吐、严重脱水表现(如尿量极少、口唇干燥等),应及时就医。
3.环境护理:保持宝宝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空气流通,温度和湿度适宜,为宝宝创造一个舒适的恢复环境。
六、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给宝宝准备的食物要新鲜,餐具要定期消毒。避免给宝宝吃生冷食物、不洁食物。对于人工喂养的宝宝,要注意奶粉的保存和冲调卫生。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宝宝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大人在接触宝宝食物前也要洗手,减少病从口入的机会。
3.避免交叉感染:少带宝宝去人员密集、卫生条件差的场所。如果周围有腹泻患儿,要注意隔离,防止宝宝接触感染源。
4.合理添加辅食:在宝宝添加辅食时,要遵循由少到多、由一种到多种、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让宝宝的胃肠道有一个适应过程,避免因饮食突然改变而引起肠道功能紊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