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是一种由心房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高或折返引起的阵发性快速规则心房节律的心律失常,其发病机制包括自律性增高和折返机制,临床表现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相关的症状体征,可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电生理检查诊断,急性发作期可采用刺激迷走神经、药物治疗、电复律等治疗,缓解期需寻找治疗基础病因、长期药物预防,还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定期体检来预防,需重视并采取合适措施控制发作改善生活质量。
一、定义
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由心房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高或折返引起的快速而规则的心房节律,发作呈阵发性。
二、发病机制
1.自律性增高:心房肌细胞自律性异常增高,导致异位起搏点频繁发放冲动,引发心动过速。例如,某些病理状态下,如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可影响心房肌细胞的离子通道功能,使自律性改变。
2.折返机制:心房内存在两条或多条传导速度和不应期不同的路径,形成折返环,冲动在环内持续折返,导致心房快速激动,引发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出现哭闹不安、拒食等非特异性表现;成人多表现为心悸、胸闷,严重时可出现头晕、乏力,甚至黑矇、晕厥等。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在某些特殊时期,如妊娠期,可能因生理变化影响发作频率等。
生活方式: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大量饮酒、吸烟等可诱发发作。例如,长期精神高度紧张的人群,交感神经兴奋,易促使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发作。
病史:有基础心脏疾病史者,如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更易发生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且发作时症状可能更明显,对心功能影响更大。
发作特点:突发突止,发作时心率通常在150-250次/分钟,节律规则。
2.体征:听诊可发现心率快,心音强度一致等。
四、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重要依据。心电图表现为心房率快,通常在150-250次/分钟,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伴有室内差异传导或原有束支传导阻滞时可增宽)。
2.动态心电图(Holter):可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变化,有助于捕捉发作不频繁的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明确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对患者生活的影响等。
3.电生理检查:对于诊断不明确或复杂情况,可进行电生理检查。通过心内电生理检查可以明确心动过速的机制,确定异位起搏点的位置等,为治疗提供依据。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
急性发作期:
刺激迷走神经:适用于无严重心肺疾病的患者,如按压颈动脉窦(但老年人慎用,避免发生晕厥等)、Valsalva动作(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呼气)等,可通过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减慢心率,终止发作。
药物治疗:可选用腺苷、维拉帕米、普罗帕酮等药物静脉注射,但需注意药物的禁忌证和不良反应。例如,腺苷起效快,但半衰期极短,需快速静脉注射;维拉帕米禁用于心力衰竭、低血压、房室传导阻滞等患者。
电复律: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如休克、心绞痛、心力衰竭等)的患者,可考虑电复律,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规范。
缓解期:
寻找并治疗基础病因:如治疗冠心病、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去除诱发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基础因素。
长期药物预防:对于频繁发作的患者,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普罗帕酮等药物长期口服,预防发作,但同样需要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
2.预防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精神紧张,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维持健康体重。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等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发展,降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发生风险。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电图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心律失常等问题,及时干预。
总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心律失常,通过明确诊断,采取合适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发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