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引发心肌缺血等的心脏病,累及冠状动脉,有发作性胸痛等表现,检查有心电图等,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动脉硬化是动脉非炎症性病变致管壁增厚等,累及全身动脉,不同部位表现不同,检查有超声等,同样受上述因素影响,二者均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相关,且生活方式不良及有基础疾病会增加发病风险。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心脏病。其主要病理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进而引起血管狭窄。例如,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程度超过一定比例时,心肌供血就会受到影响,在心肌需氧量增加时(如运动、情绪激动等)就容易出现心绞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心肌梗死。
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可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窄。动脉硬化的病理基础是动脉壁的脂质沉积、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等。其发生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不同部位的动脉受累会出现相应表现,如脑动脉硬化可导致头晕、记忆力减退等,肾动脉硬化可引起肾功能减退等。
二、累及范围
冠心病:专门累及冠状动脉,也就是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只有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才属于冠心病范畴。
动脉硬化:可累及全身各处动脉,除了冠状动脉外,还包括脑动脉、肾动脉、外周动脉等。例如脑动脉硬化是指脑部动脉的动脉硬化,外周动脉硬化则是四肢动脉的动脉硬化等。
三、临床表现
冠心病:典型表现为发作性胸痛,多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食等情况下诱发,疼痛可位于胸骨后、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等部位,一般持续数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可缓解。严重时可出现心肌梗死,表现为持续性剧烈胸痛、大汗淋漓、恶心呕吐等,可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等严重并发症。
动脉硬化:不同部位的动脉硬化表现不同。如脑动脉硬化早期可表现为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脑梗死等严重情况,表现为偏瘫、言语不利等;肾动脉硬化可引起高血压,且血压不易控制,长期肾动脉硬化还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全;外周动脉硬化可出现下肢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等,即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休息后可缓解,继续行走又可复发。
四、检查手段
冠心病:常用检查有心电图,可发现心肌缺血的ST-T改变等;动态心电图(Holter)可记录24小时心电图变化,有助于发现发作性心肌缺血;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等;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检查有助于诊断心肌梗死等。
动脉硬化:常用检查有超声检查,如颈动脉超声可检查颈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有无斑块等;动脉造影可了解动脉管腔情况;脉搏波传导速度等检查可评估动脉的弹性等。
五、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影响
年龄与性别:冠心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但绝经后女性冠心病发病率逐渐接近男性。动脉硬化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老年人更常见。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动脉硬化及冠心病发病率相对低于男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发病风险增加。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是两者共同的危险因素。高脂饮食会导致血脂升高,促进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缺乏运动可使身体代谢能力下降,体重增加,易出现高脂血症等,增加患病风险;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硬化形成,同时增加冠心病的发病几率;酗酒也会对血管等造成不良影响。
病史: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冠心病和动脉硬化的发病风险明显增加。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代谢紊乱等原因,更容易出现血管病变,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进而增加冠心病的发病可能。高血压患者血管长期受到高压冲击,容易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动脉硬化,同时高血压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