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与哮喘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原则和预后等方面存在差异。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多与感染有关,好发于1-3岁小儿,喘息轻至中度,发作次数少,感染控制后多可好转,多数预后良好;哮喘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致慢性气道炎症和高反应性,可于任何年龄发病,喘息突出且反复发作,需长期规范化治疗,诊治不规范可致肺功能受损等不良后果。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婴幼儿时期较常见的喘息性疾病,多与感染有关,常由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感染引起气道炎症,导致气道痉挛、分泌物增多,从而出现喘息症状。好发于1-3岁小儿,发病有一定季节性,常在上呼吸道感染后诱发。
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发病。遗传因素方面,患儿往往有家族过敏史,如父母有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环境因素包括接触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宠物毛发等)、空气污染、呼吸道感染等。哮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婴幼儿期也可发病。
二、临床表现差异
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
症状特点:主要表现为喘息、咳嗽、发热等,喘息一般为轻至中度,喘息发作常与感染相关,随着感染控制,喘息症状多可缓解。咳嗽以刺激性干咳或伴有少量痰液为主,发热程度不等,可为低热至中度发热。
发作频率:发作次数相对较少,多在一次感染病程中出现喘息,感染控制后喘息逐渐缓解,一般不会频繁反复发作。
哮喘
症状特点:喘息症状相对更突出,可表现为发作性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重较常见。咳嗽可为刺激性干咳,在接触过敏原、冷空气、运动等诱因后容易诱发喘息发作。
发作频率: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可在无明显感染时因各种诱因发作,如再次接触过敏原等,且每次发作的症状可能逐渐加重,若未得到有效控制,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
三、辅助检查区别
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
血常规: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胸部X线:多无特异性改变,可见肺纹理增粗,部分患儿可有肺门阴影增浓等表现,一般无明显肺部实质浸润影。
哮喘
肺功能检查:对于5岁以上患儿可进行通气功能检测,发作时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用力呼气流量(FEF-%)等指标降低,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增加≥12%且绝对值增加≥200ml);对于婴幼儿可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等,但操作相对复杂。
过敏原检测:通过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可发现患儿是否存在过敏原,常见过敏原包括尘螨、花粉、真菌等,有助于明确哮喘的过敏原,指导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后续治疗。
四、治疗原则不同
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多饮水,给予易消化的饮食。
对症治疗:喘息明显时可给予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等缓解症状;有咳嗽、咳痰时可给予止咳祛痰药物;若有发热,体温超过38.5℃可给予退热药物对症处理。主要以控制感染、缓解气道炎症和症状为主,感染控制后病情多可好转。
哮喘
长期管理:需要长期规范化治疗,目的是控制气道炎症,预防哮喘发作,维持正常肺功能。常用药物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气雾剂等)、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钠等)等。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调整治疗方案,并且要避免接触过敏原等诱因,定期监测肺功能等指标评估病情控制情况。
五、预后差异
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
多数患儿预后良好,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功能逐渐完善,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降低,喘息症状多可逐渐缓解,一般在6岁以后喘息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少数患儿可能发展为支气管哮喘,但比例相对较低。
哮喘
如果能得到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多数患儿病情可以得到良好控制,正常生长发育;但如果诊治不及时或治疗不规范,病情反复发作,可能会导致肺功能受损,影响患儿的体力活动耐力,甚至可能发展为成人期哮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