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高血压是儿童时期血压高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血压正常高值,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临床表现因年龄而异,诊断需准确测血压及相关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预后与治疗效果相关,预防需关注血压、培养良好生活方式及预防相关疾病。
按病因分类
原发性高血压:占小儿高血压的少数,约占5%-10%,但随年龄增长比例逐渐增加。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遗传因素是重要方面,若父母均有高血压,子女患原发性高血压的风险明显增高;肥胖也是重要危险因素,肥胖儿童体内脂肪细胞增多,会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影响血管紧张度和钠水代谢等,导致血压升高;不良生活方式也有影响,如长期高盐饮食、缺乏运动、长期精神紧张等。
继发性高血压:在小儿高血压中占比较大,约80%-95%。常见病因有肾实质性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病变导致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引起血压升高;肾血管性疾病,如肾动脉狭窄,多因先天性肾动脉发育异常、多发性大动脉炎等引起,肾动脉狭窄使肾脏缺血,刺激肾素分泌增加,导致血压升高;内分泌疾病,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由于肾上腺皮质病变致醛固酮分泌增多,引起钠潴留和血容量增加,血压升高;神经系统疾病,如颅内肿瘤、脑炎等,可影响神经系统对血压的调节功能。
小儿高血压的临床表现
不同年龄表现差异:婴幼儿高血压多为继发性,症状常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烦躁、喂养困难、体重不增等;学龄前儿童可能诉说头痛,但往往不能准确表达,也可能出现抽搐等表现;学龄儿童高血压的症状相对较典型,可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部分患儿还可能有视力模糊等表现。
体征表现:严重高血压患儿可能有眼底改变,如眼底出血、渗出、视神经乳头水肿等;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心脏改变,如左心室肥厚等,在听诊时可能发现心音异常等。
小儿高血压的诊断
血压测量:准确测量血压是诊断小儿高血压的关键。测量时应根据儿童年龄选择合适的袖带,袖带宽度应为上臂长度的1/2-2/3。多次测量非同日血压,若收缩压或舒张压至少3次高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血压的正常高值,可考虑高血压。
相关检查:需要进行全面的辅助检查以明确病因。如血常规可了解有无贫血等情况;尿常规可检测尿蛋白、红细胞等,帮助判断是否有肾实质性疾病;血生化检查可检测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等;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肾动脉超声、CT或磁共振血管成像等有助于诊断肾血管性疾病;内分泌相关检查如醛固酮、皮质醇等测定有助于内分泌疾病的诊断。
小儿高血压的治疗
一般治疗: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儿,生活方式调整非常重要。包括合理饮食,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小于3克,同时保证营养均衡,增加蔬菜、水果、低脂乳制品等的摄入;增加运动,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控制体重,使体重指数(BMI)保持在正常范围内;避免精神紧张,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于继发性高血压患儿,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肾动脉狭窄患儿可能需要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来解除狭窄。
药物治疗:当一般治疗不能使血压控制达标时,可考虑药物治疗,但小儿用药需谨慎,应选择对儿童副作用小的药物。常用的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等,但需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密切监测血压和药物不良反应。
小儿高血压的预后及预防
预后:原发性高血压若能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合理用药,多数预后较好;但如果延误治疗或血压控制不佳,可能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损害。继发性高血压的预后取决于原发病的治疗效果,若原发病能得到有效控制,血压多可恢复正常。
预防:家长应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监测血压;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理平衡等;积极预防和治疗可能引起继发性高血压的疾病,如及时治疗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儿童,更应加强监测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



